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評論:批評是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正能量

2013年02月28日 14:36 來源:南方都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廣州人代會上時有亮點。

  繼官員財産公開話題之後,關於涉法涉訴的信訪以及勞教問題,廣州副市長、公安局長謝曉丹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對纏訪、鬧訪的訪民進行勞教不合適,對黨和國家發出批評言論的人不能隨便拉去勞教,並表示舉雙手贊成廢除勞教。

  勞教制度之惡,在一系列惡劣案件相繼發生之後,應該説早已成為一種共識。謝曉丹“舉雙手贊成廢除勞教”的表態不過顯示了這一共識的存在。而更值得關注的,其實是其作為勞教制度中的要害部門的負責人,他對勞教原被寄託的“工具價值”的否定。

  謝曉丹的話裏透露出了勞教制度所針對的兩類重點對象,一是纏訪、鬧訪的訪民,二是對黨和國家發出批評言論者。為什麼對第一類對象進行勞教“不合適”?謝曉丹稱,“必須從法制源頭上動手,解決目前信訪不信法的問題”。顯而易見,訪民信訪不信法多數時候是法制失靈的結果,不做到像謝曉丹所説的“回歸到法制途徑”,勞教根本無法遏制所謂纏訪和鬧訪。為什麼對第二類對象“不能隨便拉去勞教”?謝曉丹雖未闡述,但其強調的“人權理念”表明,公民發出批評言論在他那裏是一種基本的人權。

  是的,面對批評,不同的個人和組織有著不同的視角。對一個普通社會成員來説,容納批評是一種雅量的表示。但就一個國家而言,批評的價值絕非如此簡單,它可以幫助國家和社會在前進的過程中始終充滿“臨事而懼”之心,並不斷地進行矯正和調適,以契合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福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的開國元勳傑斐遜説了一句名言,“異議是愛國的最高形式”。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可以認為,個人在遭遇批評時表現出容納的雅量已經足矣,但一個國家則不夠,還應該有接納批評和批評者的制度安排,並使批評成為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的正能量。

  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和謝曉丹一樣,不贊成將那些“對黨和國家發出批評言論的人”“隨便拉去勞教”,也相信隨著中央政法委關於推動勞教制度改革決定的出臺,終止勞教之惡指日可待。但是如何使容納批評成為一種制度安排,使批評成為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的正能量,目前來看似乎還並不樂觀。就在我們身邊,公民的批評還在被一些權力部門和公職人員視為冒犯,漠視、抵制乃至打壓批評的事件每天都在發生。公眾有理由擔心,即使失去了勞教的武器,對那些以“最高形式”愛國的人來説,各種硬、軟的暴力會不會仍是他們的夢魘?

  壓制批評,勞教只是一個工具;不馴服權力,工具有再生或變異的危險。而要馴服權力,必須致力於把它關進“制度的籠子”。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