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神舟十號飛船2013年6月上旬發射 將成收官之作

2013年01月22日 15:17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航太員中心科研人員進行科研攻關。朱九通攝

  中國航太員中心科研人員進行科研攻關。朱九通攝

  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試驗現場精益求精

  編織“天網”備戰嫦娥三號奔月

  天地測控正樣對接試驗圓滿完成、天地一體化深空測控體制試驗進展順利……連日來,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嫦娥三號任務準備工作中,多項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有著6個輪子的月球巡視器,張開太陽帆板,時而等待指令,時而徐徐行進……在試驗大廳,記者看到科研人員正在執行嫦娥三號“巡視器月面遙操作”聯試。深空測控總體組組長李海濤帶領團隊,一邊配置網路環境,一邊編寫程式參數,密切監視巡視器在模擬月面的運作狀態。

  據介紹,嫦娥三號是一個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的合成體。當著陸器在月面實現軟著陸時,巡視器通過滑梯釋放並自行工作。

  “嫦娥三號任務將首次實現對地外天體的軟著陸和巡視。此次聯試是任務準備階段的重點,通過模擬巡視器月面工作流程,進一步驗證關鍵技術的可靠性。”李海濤説,“我們專門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故障開展測試,旨在降低工程實施的風險。”(記者張曉祺 通訊員魏錦文)

  北京航太飛控中心創新航太器長期管理手段

  精測妙控牽引天宮一號翱翔

  “跟蹤正常,遙測數據正常!”在北京航太飛控中心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截至1月21日,天宮一號已在浩瀚太空平安運作479天。

  緊盯螢幕、記錄數據、傳送指令……走進飛行器管理機房,身穿藍色工作服的科研人員正在工作臺前緊張忙碌。翻閱天宮一號《日常工作流程》,記者看到這樣一段文字:飛行器長期管理期間,以周為單位制訂測站計劃,以日為單位開展跟蹤測控,具體工作細化到圈次、落實到個人。飛管室主任劉俊澤説:“我們實行輪班制度,確保24小時隨時掌握飛行器運作狀態。天宮一號翱翔太空479天,我們完成了8次軌道維持、25次飛行模式轉換等控制工作。”

  據悉,面對軌道新、距離遠、飛行時間長等任務特點,北京航太飛控中心成功研發出《航太器長期運作管理綜合保障系統》,建立了適用於多個航太器長期管理任務的軟硬體平臺。(記者張曉祺、通訊員謝波)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太發射場厲兵秣馬

  架設“天梯”迎候神舟十號飛天

  “1、2、3……”伴著響亮的號子,數十名頭戴安全帽的官兵,熱火朝天地奮戰在載人航太發射場。新年伊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加緊備戰神舟十號任務,為中國航太員搭建安全可靠的飛天之路。

  在液氮氣化站門前,一個長11米、重13噸的龐然大物正緩緩起吊。“這是新裝備的液氮儲罐,存儲量大、穩定性高,有助於生産高品質的航太員呼吸用氣。”助理工程師範劉兵對記者介紹。

  懸空、平移、翻轉……説話間,液氮儲罐在吊車控制下穩穩地吊裝完畢。四級軍士長趙洪斌坐在駕駛室裏,長長舒了一口氣。“顆顆螺絲牽係航太員安全,次次操作連著祖國榮耀。”雖説已是老兵,但他執行起任務來還是萬般小心。

  迎著寒風,記者登上高106米的載人航太發射塔架,頓感手腳冰涼。地面設備站四連連長張敏正帶隊檢修空調設備,已連續工作2個多小時,棉帽上挂滿了冰霜。

  據悉,神舟十號飛船計劃于2013年6月上旬發射,3名航太員將再次訪問天宮一號。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轉入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建設階段的“收官之作”。張敏對記者説:“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一年,浩瀚太空將迎來中國獨立自主建立的空間站。”(記者張曉祺 特約記者俞嘉)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