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習近平同外國專家代表座談

2012年12月06日 08:5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習近平同外國專家代表座談

  習近平闡述了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和外交政策,強調我們的事業是得到世界各國人民支援的事業,是向世界開放學習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

  12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親切座談。 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新年即將來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5日在人民大會堂同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代表親切座談。

  來自16個國家的20位外國專家參加了座談,習近平同他們一一握手,互致問候。習近平對專家們説,大家長期在中國工作,為中國發展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我要向你們,並通過你們向關心和支援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各國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今天來同大家座談,主要是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和建議。

  接下來,幾位外國專家代表發言。他們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大後不久邀請他們參加座談會表示高興,認為這充分體現了中國黨和政府堅持改革開放、加強中外合作的決心和願望,感謝中方為他們提供了良好工作和生活環境,願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西班牙工商管理專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方院長雷諾建議,在發展中鼓勵企業創新,促進風險資本發展;鼓勵中外青年學生交流,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德國應用化學專家、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凱瑟琳娜建議,提供良好的體制和學術環境,促進多學科交流融合,鼓勵青年求真務實,獨創研究,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美國飛行器降噪工程技術專家、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資深工程師謝裏建議,全社會樹立環保意識,每個公民以身作則,推動大學課程和産業接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保加利亞農學家、山東省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主任布拉高夫表示,願幫助中國培育更多更好的水果品種,使中國農産品更多地進入國際市場。

  在聽取專家們發言後,習近平發表講話。習近平説,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很有見地,也很中肯,聽了很受啟發,我們將認真研究。

  習近平説,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了中國今後發展的奮鬥目標。實現這些目標,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中國是個負責任國家,我們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同時也要處理好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係,既爭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也努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説,我們的事業是得到世界人民支援的事業。要實現我們的奮鬥目標,根本要靠中國人民艱苦奮鬥,同時也需要世界各國人民理解和支援。在中國革命的崢嶸歲月裏,白求恩、斯諾、柯棣華等國際友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批外國專家投身中國建設事業,為中國各方面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國專家們功不可沒。“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國與國友好的基礎是否紮實,關鍵在於人民友誼是否深厚。包括外國專家在內的國際友人,對促進中外交流合作發揮著重要橋梁和紐帶作用。

  習近平説,我們的事業是向世界開放學習的事業。關起門來搞建設不可能成功。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動搖,不封閉、不僵化,打開大門搞建設、辦事業。“滿招損,謙受益。”中國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然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還有許多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我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加注重學習吸收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國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我們歡迎外國專家和優秀人才以各種方式參與中國現代化建設,一如既往支援大家來中國創業和發展。

  習近平説,我們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枝獨秀,這就要求各國同舟共濟、和衷共濟,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增進人類共同利益,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不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我贏你輸的發展,對他國、對世界決不是挑戰和威脅。中國決不會稱霸,決不搞擴張。中國越發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就越有利。中國不僅是合作共贏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合作共贏的切實踐行者。中國紮實推進同各國的務實合作,堅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最後,習近平向外國專家致以新年祝福,表示我們不會忘記外國專家為中國發展進步所作的貢獻和對中國人民的情誼。我們將繼續創造條件,讓大家在中國工作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心。今後我們願以各種形式繼續同大家進行交流。

  馬凱、趙樂際、栗戰書、戴秉國等參加上述活動。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