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鐵路基建明年有大手筆 投資或超5160億

2012年11月08日 09:4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鐵路基建投資有望迎來新高潮。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明年初步安排的投資計劃與投産里程均可能超過今年,鐵路基建投資有望超5160億元,並且已經落實了確保明年籌資的四大渠道,這主要包括擴大鐵路建設基金的徵收範圍、保持發行1500億元的鐵路建設債券、加大財政和銀行信貸支援力度等方面。

  鐵道部網站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10月鐵路基建投資697.7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04.7億元,同比增長了240.8%;環比增長8.5%。鐵路建設形勢一片大好,這種形勢在今後幾年有望持續。

  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共計安排鐵路基建投資2.3萬億元,到2015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萬公里左右,快速鐵路網里程4萬公里以上,西部地區鐵路4.8萬公里。2011年,全國鐵路共完成投資4610億元,而今年我國鐵路建設投資力度明顯加大,全國鐵路基建投資計劃經過四次調整,由年初計劃的4060億元一再追加到5160億元;全國鐵路固定資産投資計劃也由年初的5160億元增加至6300億元。這也意味著,“十二五”時期的後三年還要完成建設投資1.32萬億元,投産新線兩萬多公里。

  “雖然近年來我國鐵路發展較快,但仍是交通運輸的薄弱環節,鐵路運輸特別是貨運運輸仍然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鐵路具有投資大、産業鏈長的特點,可以帶動一千多個行業的發展,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從路內到路外都對加快鐵路建設形成共識,所以應該進一步加快鐵路發展,今後幾年應重點發展貨運和西部鐵路。

  “十二五”時期是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時期,也是鐵路建設發展的關鍵時期

  記者注意到,今年年初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我國交通運輸發展還很不平衡,總體運輸能力仍然不足,要求今年建成一批重大鐵路項目,適時開工一批急需必需項目,並確定了交通基礎設施適度超前的方針,把鐵路作為投資和建設的重要著力點。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相關的徵地拆遷成本也將進一步高漲;而當前水泥、鋼材等鐵路建設需要的原材料的價格處於低谷。在這種形勢下,加快鐵路建設已經成為共識。

  雖然鐵路發展刻不容緩,但是要完成規劃目標仍然面臨明顯壓力。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3萬多公里,在2012年至2015年間,要用1.83萬億元完成2.7萬公里。照此算來,雖然每年完成投資4600億元就可實現“十二五”鐵路基建投資的目標,但隨著融資成本、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和徵地拆遷費用的逐漸走高,這1.83萬億元能否完成2.7萬公里仍然是個未知數。

  “現在鐵路每公里造價都在1億元以上,雖然‘十二五’鐵路基建投資一再壓縮預算,但仍面臨融資難的問題。”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表示。保持一定的投資規模仍然是今後鐵路發展面臨的必然選擇。

  雖然民資進入鐵路的大門已經打開,並有民資成功進入蒙西至華中運煤通道這個樣板工程,但是未來幾年民資進入鐵路基建的規模還很難預料。在融資成本、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的形勢下,有必要進一步落實籌措資金的可行渠道。消息人士稱,為保證明年鐵路投資資金的到位,可從以下四個渠道著手:擴大鐵路建設基金的徵收範圍、保持鐵路建設債券1500億元的發行規模、增加財政和信貸支援力度等。

  據記者了解,財政部正會同有關部門著手修訂鐵路建設基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初步的考慮是將鐵路建設基金徵收範圍從國鐵擴大到合資鐵路公司等所有經營模式的鐵路運輸企業,這將增加鐵路建設基金投入,“可能明年就能實施”。趙堅預測,鐵路建設基金徵收範圍擴大後,鐵路建設基金將面臨10%的增量,而按照2011年的貨運總週轉量來算,鐵路建設基金或可增加60多億元。發改委投資所副主任吳亞平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儘管增加的收入與目前的鐵路投資額相差甚遠,但用這筆基金作為擔保進行發債和銀行貸款,有一定的放大作用。

  上述人士指出,今年發行的鐵路建設債券高達1500億元,因為鐵路融資緊張的局面未獲根本性改變,並且根據明年的鐵路建設計劃,明年的鐵路建設債券有望仍保持這個規模。在今年追增的千億元鐵路投資中,有400億元是來自財政支援。“今年財政對鐵路建設投資再支援400億元已是歷史上少有的力度了。”知情人士表示,明年可能會適當增加預算內投資,雖然在整個基建盤子之外再由財政切出一塊不現實,但是“或許在基建盤子之內對鐵路建設有一定的傾斜。”另外,鐵路建設資金的來源主要還是銀行貸款,明年銀行信貸對鐵路投資或許有好的環境。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