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重溫釣魚島主權歷史

2012年09月17日 09:12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為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左)、杜魯門(中)和丘吉爾在波茨坦會議上的資料照片。

  圖為在《波茨坦公告》誕生地記者拍攝的展示波茨坦會議現場的展板。 柴野攝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顧中方一再嚴正交涉,宣佈“購買”釣魚島及其附屬的南小島和北小島,實施所謂“國有化”,這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也是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理的嚴重踐踏。早在1945年簽定的《波茨坦公告》中就對戰敗的日本國主權有過明確的規定。日前記者再次來到距德國首都柏林30多公里的波茨坦,這裡曾簽署過《波茨坦協議》和《波茨坦公告》,前者針對德國,後者針對日本。

  走進《波茨坦公告》誕生地西西裏宮,重新佈置過的展覽廳把還原歷史作為重點,讓人感到每一件擺設、每張照片都是為了讓人們記住歷史的教訓。從展示的文獻照片可以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在歐洲戰場熄滅,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聯、美國和英國三國首腦就相約波茨坦,討論對法西斯軸心國的戰後處理事宜。會議期間,杜魯門和丘吉爾協商出臺一份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最後通牒,並電請蔣介石簽字,遂以美、英、中三國政府以公告形式向全世界公佈。同年8月8日蘇聯政府也宣佈加入。《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內容是: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盟國將對日本實施最後打擊,直至將其軍隊全部消滅;日軍必須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為償還戰爭賠款,准許其民用工業獲得原料資源和參加國際貿易。《波茨坦公告》最重要的一條是,必須實施《開羅宣言》規定的條款。《開羅宣言》是指中、美、英三國首腦于1943年11月在開羅舉行會議,確立中、美、英三國對日作戰的目的,是制止和懲罰日本的侵略行為,“剝奪日本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太平洋上奪得或佔領的一切島嶼”,使日本強佔的中國領土,如東北地區、臺灣和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開羅宣言》特別強調,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

  正如中國留德學生代表9月15日向日本駐德大使館遞交的抗議書所述: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有史為憑,有法為據。釣魚島等島嶼是中國人最早發現、命名和利用的。中國漁民歷來在這些島嶼及其附近海域從事生産活動。早在明朝,釣魚島就已經納入中國海防管轄範圍,是中國臺灣的附屬島嶼。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末期,趁清政府敗局非法竊取釣魚島。隨後,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國收回日本侵佔的臺灣、澎湖列島等領土,從此,釣魚島在國際法上業已回歸中國。如今,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嚴重挑戰。

  根據波茨坦會議形成的文件,多年來,德國一直正視戰爭的危害性和德國所應承擔的責任,重新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而同樣發動了侵略戰爭的日本不但沒有認真面對這段歷史,盡力撫平侵略戰爭給亞洲國家人民造成的種種創傷,反而在領土和主權上屢屢觸動中國等國家的底線。德國媒體的評論指出,日本不尊重歷史的行為再次引起鄰國民眾的強烈不滿,致使中國和韓國爆發激烈抗議活動。正是由於日本在歷史問題上一再缺乏審慎負責的態度,才嚴重地傷害了其鄰國民眾的感情,遭到強烈抗議。(柴野)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