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軍事  >   正文

臺灣"木蘭從軍"因何成風?女兵不再不如男

2012年11月27日 15:31 來源:福州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為臺灣陸軍特戰單位去年在新竹湖口展示陸空聯合立體操演,女性士官兵全副武裝最受外界矚目。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臺灣軍隊即將轉型為募兵制,不料今年的招募結果令人大跌眼鏡。與男兵招募嚴重缺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女生報名參軍非常踴躍,原本計劃招收800人,卻迎來5000人報名應徵的火熱局面。一時間,“木蘭從軍”的新聞頻見報端,臺軍中的女軍士官也再次成為輿論關注對象。到底這股“木蘭從軍”風潮從何而起?臺軍女兵的待遇和職業前景又如何?女兵比例上升又會對臺軍産生哪些影響?記者電話採訪了臺灣少有的女軍事評論員田金麗,請她來一一揭秘。

  觀念轉變 女性看中軍職穩定有保障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國防部”原計劃今年招募15000名志願役士兵,其中女兵為800人。但臺灣適齡男生似乎對從軍不太感興趣,至今募到的男性兵員只有原計劃的一半多。而女兵這邊的情況卻異常火熱,因為女生報名太過踴躍造成競爭激烈,臺軍最終破格招募了891名女兵。這件事被臺灣媒體大量報道,近日形成一股“木蘭從軍”風潮。

  對於女性從軍的熱烈場面,臺“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認為,女性接受自我挑戰意識升高,為證明自身能力,她們願意走入軍中。據田金麗觀察,臺灣女生現在從軍意願升高,主要有三個方面因素。“從現實情況來説,現在景氣情況並不好,有工作需求的女性,很容易看中軍隊工作穩定有保障的性質。”臺軍對女兵的薪酬及津貼等有明確規定,相對還是比較有吸引力。

  另外,內外環境的改善也是促使臺灣女生願意從軍的誘因。田金麗告訴記者,隨著受教育水準的提升和社會的發展,“女性也可以出現在軍隊這種傳統的男性領地”已成為大眾觀念上很可以接受的事情。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對封閉的臺軍,近年來也已經變得可以適應女兵的存在。“臺軍中的女軍士官現在已經超過3500人。對現在打算從軍的女生來説,她們已經有很多前輩。軍中兩性相處的氣氛,也已經過一定磨合。”無論是出於外界壓力也好,內部監督也罷,臺軍中女兵的生存環境比起從前已經大為改善。

  站上一線 女兵不再是“軍中花瓶”

  據“立委”薛淩的資料,女兵體能不如男兵的刻板印象,近年來也在悄悄被改變。《聯合晚報》新聞曾報道,在新版“臺軍基本體能訊測”中,3000米跑步項目中男性合格率遠低於女性,“2分鐘仰臥起坐”項目成績,男性也不如女性。

  對此,田金麗覺得相當自豪。據她介紹,臺軍早年也有女兵,但基本都不在作戰、指揮體系。早年女軍士官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隸屬於陸軍的女青年工作大隊,都不是正統軍校畢業,主要從事宣教、醫護及勞軍等工作。這個部門2005年已經被裁撤”;而另一種則是“政治作戰學校”畢業的女學生,主要從事的也是行政、心理輔導等“比較安定的行政職位”。在田金麗看來,這個階段的女兵其實都可算是“軍中花瓶”,即使有柴惠珍等幾位女將軍,也都不在“一線”。

  直到近年,臺軍高階軍官中的女性才越來越多。“陸軍的女排長、女連長不在少數;海軍也有謝艾潔、林美菁這樣的女艦長;空軍則有開運輸機的女飛官。”田金麗稱,“雖然她們多少還會受到家庭等因素掣肘,但已經完全不是以前的花瓶角色了。”

  性別平權 女性從軍需打破“玻璃天花板”

  走入臺軍的女性越來越多,但同時伴隨的,似乎還有各種與職業發展相關的問題和困擾。雖然臺軍屢次澄清女兵在軍中表現很好,但對提升女兵比例、女性進入主要戰鬥崗位等問題,似乎始終存在各種雜音。對此,田金麗強調,並不是婚姻與家庭拖累了女兵,這種看法本身就是一種性別歧視。“在落實性別平權方面,臺軍的確有加強對男軍士官的教育,大致來説還OK。但到了晉陞的關鍵時刻,女性還是因性別受到影響。”田金麗認為,軍中的兩性平等,需要由兩個方面來推進。整體環境對女性從軍仍然存在不友善的地方,與女性從軍相配套的保障措施不完備,潛在的歧視導致了女兵晉陞時的“玻璃天花板”。“另外女性也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充分考量從軍要面對的困難和壓力。不然即使站到了一線,卻因為各種原因放棄,也是資源的巨大浪費。”

  最後,對於臺軍中女性比例的上升爭議,田金麗覺得“這其實不是一個問題”。她認為,男性兵員既然招募不足,那就剛好順應“精實案”裁軍,“現代戰爭並不是在拼人力多寡”。與此相應,女性在體能上的弱勢也已經不是絕對的問題,“臺軍女性比例提升不是壞事”。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