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財經  >   正文

高房價成臺灣社會階級分水嶺 民怨埋下動蕩因子

2014年04月25日 08:3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把香港和臺灣相比,你覺得哪的房子比較貴?

  臺灣《聯合報》24日發表評論文章説,臺灣實質薪資水準是6.3萬元(新台幣,下同),已倒退到16年前的水準。香港的平均薪資是3716美元,折合新台幣11萬元,香港人的所得幾乎是臺灣的兩倍。不過,臺北的房價所得比拉大到15倍,意思是15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房子,是全世界之首。説起來,在臺北買房,比在香港還要困難。

  人不可能不吃不喝,因此想在臺北買房,實際要苦熬的時間遠比15年更久,這使得高房價始終高居民怨之首。臺當局在兩年多前祭出奢侈稅,房價卻是愈打愈高,不僅馬當局任內的民調受高房價壓抑,連勝文出來選臺北市長,也要先跨過“帝寶障礙”。住在帝寶豪宅的連勝文能否苦民所苦,遭外界質疑,他必須讓人民相信,當選後政策不會更向富商傾斜。

  促使房價合理化,來看看臺當局做了什麼?奢侈稅僅具壓抑短期投機交易效果,臺北房價幾乎不動如山,新推案價格不見明顯鬆動。現在臺當局“財政部”擬轉向加重房産持有成本,臺北市副市長張金鶚及財長張盛和日前舉行“雙張會”,將非自用住宅房屋稅率從2%調高到3.6%。以臺北市為例,住家用的住宅平均每戶繳的房屋稅,一年約4929元。如果非自住稅率增加到3.6%的級距,單戶稅額年增近萬元。這效果有待觀察,但總算是又邁出一步。

  房價高不可攀、一枝獨秀,從經濟面看,資金不願投入生産事業,其他産業相形萎縮。後遺症絕不只在經濟層面,從非經濟層面來看,高房價形成社會階級的分水嶺,釀成階級對立,愈拉愈大的貧富差距,愈來愈難實現的社會正義,民怨有如未爆發的火山。沒有富爸爸,年輕人幾乎別想靠自己的力量買房。年輕世代普遍瀰漫難安及不平的情緒,更埋下政治動蕩的因子。

  是什麼讓房價在這10年來一去不回頭?大環境是長期低利導致資金浮濫,加上房産投資報酬率驚人、獲利繳稅有限,房産持有成本也低。馬當局任內降低遺贈稅藉此吸引的回流資金,幾乎全集中在房市,房産變成有錢人的炒作工具。

  當江宜樺都説自己的小孩買不起房子,如何説服市井小民,得以憑一己之力買下安身立命的小窩?當百姓始終望屋興嘆,心中充滿嚴重的被剝奪感,即使馬英九維持自身清廉,人民也不會感謝。馬英九想追求的歷史定位為何,恐怕就很清晰了。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