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馬英九不斷挨批背景分析:臺萬物皆漲而工資不漲

2013年05月22日 07: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年初,臺灣“核四”爭議引發大批抗議者走上街頭。

  5月20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度過了5年來最低調的一個執政週年紀念日。一場豪雨讓他不得不取消了精心準備的紀念活動,改為主持救災工作。第二任期滿一週年,馬英九的支援率跌至不到二成。這個數字有點吊詭,當年陳水扁貪腐案爆發被紅衫軍“十月圍城”,支援率也不過跌到“十八趴(18%)”。而馬英九清廉自持,5年間改善兩岸關係,銳意改革,力圖對派系和黑金政治説再見,卻總被一場場危機追著跑,其情景,正像暴雨不期而至,慶典無限延期。

  裏外不是人

  據臺灣媒體報道,馬英九原本準備的就職週年活動,包括發表20分鐘就職週年演説,南下雲林舉行盛大記者會等,其中菲律賓槍殺臺灣漁民、臺灣軍事預算增加、兩岸政治對話等議題,都是記者預定提問的熱門話題。

  但是馬英九果斷地取消了所有活動,因為5月19日晚臺灣中南部開始下起暴雨。在馬的上一任期,當局曾因救助風災動作遲緩而飽受批評。今年的風雨雖不算特別大,但馬團隊似乎已成驚弓之鳥。

  馬當局懼怕繼續挨批的心理與這1年的經歷有關。1年間,馬英九幾乎所有的重大施政都遭遇了反彈。他調漲臺灣多年沒動過的油價和電價,惹惱了臺灣家庭主婦;調高股民獲利需繳的證所稅,得罪了廣大臺灣股民;進口臺灣封堵20年的美國牛肉,激怒了臺灣養殖戶;砍削軍人、公職人員和教師拿了幾十年的優厚年終慰問金,傷了深藍支援者的心;不停止臺灣第四核電站工程,引來民眾街頭大抗議;馬英九愛將林益世、賴素如還爆出貪腐瀆職事件,使得馬最引以為傲的清廉招牌也蒙上灰塵。

  旺旺中時最新民調顯示,70%受訪者不滿馬英九表現,44%的人對馬英九各項施政都不滿。馬的各項施政中,兩岸關係成績最受讚揚,也只有19%的人表示肯定;文化施政有15%的人肯定,其他各項滿意度則均不滿一成。其中,民怨最深的就是油電雙漲,不滿者高達44%。

  難處誰知

  “我即使為此挨罵,但該做的還是要做。”馬英九這樣回應批評。平心而論,馬英九許多施政措施都有不得已的理由。比如油電雙漲,其實臺灣已是世界上電油價格最便宜的地區之一,電價甚至已經低於成本價,公營的電力公司為此每年承受數百億元新台幣虧損,再也難以為繼。從民進黨時代開始,執政者就為了不得罪選民而讓電價“凍漲”,今天,苦果就留待馬英九來吞下。

  臺灣民眾不願多繳電費的同時,許多人又反對臺灣第四核電站繼續興建。因為民意阻撓,這座核電站斷斷續續地建了20多年,投入了近3000億元新台幣,卻仍處在半完工狀態。反對黨和環保團體強烈要求停建,當局若同意這一訴求,不但讓鉅額公帑打了水漂,還會讓臺灣陷於能源短缺的危機。

  又如軍工教待遇,多年前定下的優厚標準到今天已經不合時宜。這一項改革,關係到臺灣年金制度變革,若現行年金制不變,30年後臺灣年金庫將破産。享受軍工教待遇的多數是深藍群體,馬英九拿自己人開刀,確實需要決心。

  馬英九不斷挨批的大背景,是臺灣經濟放緩,“萬物皆漲而工資不漲”,臺灣人的痛苦指數持續攀升。誠如“中央日報網路版”評論文章指出,經濟成長趨緩,舉世皆然,外向型經濟的臺灣自難置身事外,若要馬英九為經濟不振負起所有的責任,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實際上,馬英九執政以來的兩岸政策,給臺灣帶來了大量的貿易機會,以及源源不斷的大陸游客,已對臺灣經濟的“苦悶”起到了不小的緩解療效。

  三大掣肘

  馬英九執政以來,除了一開始短暫的“蜜月期”,輿論似乎一直在跟他唱對臺戲。上個任期,他被批評為“沒有魄力”、“搖擺”、“經不起批評”,第二任這一年,他一改作風地強勢推出改革措施,卻被批為“一意孤行”,“連任了就不是他了”。

  臺灣人善於表達,並且勇於捍衛自己的權益。臺灣擁有強大的媒體,細微的事情都可以炒翻天,鋪天蓋地的批評對為政者可以形成巨大的壓力。馬英九的改革只要觸動任何一個群體的利益,就會換來聲勢浩大的批評之聲。事實上,沒有什麼議題是不可以批的,比如油電雙漲,輿論難以否定電價偏低的事實,就轉而指責臺電公司經營不善。與此同時,由於馬英九奉行“不粘鍋”哲學,對“自己人”不但沒有多加照顧,甚至還不時“大義滅親”地砍削藍營利益,使得本來應該與批評並存的支援之聲空前低落。

  民粹當道的“批評文化”,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馬當局行動的絆腳石。在“批評文化”背後推波助瀾的反對黨,則是另一大掣肘因素。長期以來,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的關係基本定格于“為反對而反對”,國民黨要發展兩岸關係,民進黨就説大陸是洪水猛獸,國民黨要建核電廠,民進黨就要“無核家園”。在議題的操作上,國民黨長期不敵街頭路線出身的民進黨,常常被動挨打。

  最後一個深刻牽制臺當局的因素是美國。國民黨前“立委”邱毅指出,臺灣堅決不搞兩岸聯合保釣,南海問題不願與對岸合作,都是為了配合美國“以臺制中”的亞太戰略。去年“大選”時,馬英九表示將與大陸簽訂和平協議,但近期卻改口“和平協議不是施政優先選項”,分析人士指出,背後同樣有美國因素在作怪。

  馬英九要破開阻力,實現他真正的主張和政治理想,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與智慧。 本報記者 王 平

  臺灣頻道 臺灣政壇 臺灣社會 臺灣軍事 娛樂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