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上海軟科正式發佈2017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排名展示了全球領先的五百所研究型大學。中國內地共有45所大學上榜,清華大學今年首次進入世界前50,北京大學位列世界百強。其中,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5所在漢高校在列。(8月16日《長江日報》)
不論身處任何年代,科教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強弱和潛力的重要指標。建國前,全國人口中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 20%左右。根本談不上科教大國,也不敢談。反觀現在,全球領先的五百所研究型大學中,中國內地佔了45席,間接彰顯了我國在國際中逐漸增強的話語權和建國以來教育事業取得的喜人成果。
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文盲,國人的文化素養不可同日而語,但這份排名榜單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排名進世界前50的,僅清華大學一所,若把範圍擴大到前100,也僅僅多了北京大學而已。然而,更令我們汗顏的是,在排名前20的高校中,美國、英國佔據了其中的19所。
細看榜單,中國距離象牙塔尖仍有不少的路要走。在熱門的細分領域,新聞傳播學、金融學、教育學、經濟學、臨床醫學等,國內入榜的高校均未能闖入前50名。結果很殘酷,但也無需泄氣。中國是從多年的戰火中挺過來的,想用建國後60多年的時間追趕美英200多年的發展是有很大難度的。用辯證的角度看問題,在培養人才方面,中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雖然和象牙塔尖的高校有差距,但並非無趕超可能。
做任何事,都需要過程,需要完成各個階段性的任務,可以走歪路、錯路甚至回頭路,但不能停滯不前。教育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一所高校乃至國家的綜合競爭力,重在校捨得學生。育才是慢工出細活,急不得。但引才、用才卻可以即來即用,要敢於用“拿來主義”,同時也要避免人才流失。擇優而取,美英的方法值得借鑒。
高薪吸引人才、增加科研獎學金、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巧立榮譽獎勵……都是引才、用才的好方法。尤為關鍵的是,要給予外來人才“家”的歸屬感。美國在1990年設立H -1B簽證,單單1990-1998年,就通過此簽證的發放,每年吸引6.5萬高科技人才。
回過頭看國內各省市,也有許多不錯的留才、引才案例。北上廣深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對人才具備很強的吸引力,但這也直接導致其他省市的人才不足,特別是像成都、武漢、長沙、鄭州這樣發展勢頭好,希望儘快擠進第一梯隊的城市。所以,這些城市紛紛絞盡腦汁,各顯神通。
比方説,武漢市在校大學生長年居於全球首位,但卻很難讓他們留下來。2017年4月,武漢市為此特別成立了“招才局”,聘請陳東升、雷軍等16名知名企業家為“招才顧問”和“招才大使”,並把招才引智列為“一把手工程”。此外,還有大學生落戶政策、提供大學生公寓等等。而長沙同樣通過低房價、購房資格和高額補貼做“誘餌”。
人或物的價值,在於能為他人所用。
45所上榜高校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績,更要把“排名”轉變為工具,善於運用這個榜單做文章。它可以成為磁鐵,吸引更多的外國優質人才為我所用;它可以成為鐵錘,敲打更多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産業;它也可以成為強心劑,鼓舞更多的高校向他們看齊,鼓舞更多的學子為之奮鬥。
中國內地45所大學上榜,喜憂參半。我們在看到成績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差距,沒有什麼事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也沒有什麼事是無法超越的。科教事業,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好比接力比賽,中間任何一個人想偷懶,都是行不通的。(台灣網網友:郭金富)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