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高溫保護切勿紙上談兵

2017年07月25日 14: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3日,西安最高溫度為41.2℃,華商報記者在西安街頭走訪發現,保潔員、停車收費人員普遍冒著高溫酷暑工作,而建築工地中午到下午一般會停工休息一陣子,但工地打工者稱工資要到年底才能結算,沒見過什麼高溫補貼。(華商網2017年7月24)

  2017年的夏天,全國各地被一波又一波的高溫天氣衝襲,各地最高溫度不斷刷新,“火爐”城市不斷洗牌,“熱”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夏天裏的熱浪,冬天裏的太陽,眼神都融化,有誰能抵擋?”,正如歌中所問,如此熱辣的太陽,誰能抵擋?儘管天氣如此毒辣,還是有不少的工人頂著烈日,堅守在崗位,作業在戶外。

  城市的整潔和秩序在高溫下有人來維護,但這些人的權益又該由誰來關心?華商網的報道中,五十多歲的保潔工人背上長滿痱子,一片片紅色斑點是太陽在他們身上留下的印記,然而“賣命”掙來的高溫補貼卻停留在嘴上,變成了“傳聞中的高溫費”,《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如一隻空文,停在了紙上。《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自2012年施行至今已有四個年頭,西安的高溫補貼落實情況只是政策落不下去的一個縮影,西安絕不是“孤立無援”的,新華網記者也在北京街頭采訪了數名建築工人、快遞師傅、停車場管理員等戶外勞動者,他們中的很多人表示沒有拿到高溫津貼,有的説不了解相關政策,有的説知道政策卻並不敢向領導要。不了解、不敢要、拿不到的背後,暴露的是戶外勞動者權益意識的淡薄、企業安全意識的缺乏、政府監管的缺失和相關法律的缺位。

  酷暑中仍在堅持戶外作業的勞動者,多是進城務工的年紀較大或文化知識較淺的民工,他們在工作、家庭生活之外很少有時間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關注了解政策的內容,只要每月有差不多的工資到賬就相安無事,而不去關注這些之外的和自身有極大聯繫的事件。對於這部分戶外勞動者權益意識的提升,還要靠以維護工人利益為目標的工會組織發揮真正的效用,深入單位給勞動者們宣傳、講解自己擁有的權益和維權的方式方法,為勞動者們合法維護自己的權益撐腰。

  企業作為高溫補貼的直接發放人、防暑降暑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在沒有相關政策優惠的情況下,企業要完全承擔這一系列費用無疑增加了企業的生産成本,同時,由於缺乏不履行《辦法》的懲處措施,企業更是能省即省,只要不出現大的問題就相安無事,然而,“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的警示並不是沒有歷史可尋,當真正出現問題的時候,勞動者的醫藥費、營養費、賠償費等等費用可遠遠不止這一小時十幾塊錢的開支。企業的安全意識的缺乏,對勞動者生命安全的不重視是政策落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政府部門作為行政法規的制定者,不能只管發佈,不管運作,“徒法不能以自行”,政府部門有責任監督企業對政策的落實情況,並根據監督結果形成獎懲機制,以推進政策的長久有效。政府部門監管的缺失和不力,是政策得不到落實的重要原因。

  法律規章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到政策推行的效果好壞,多數地方要麼沒有根據本地實際制定完善法規、要麼一套政策永久不變,“流水的物價,鐵打的補貼”,當礦泉水從五毛一瓶漲到兩塊一瓶,高溫補貼始終如一的維持在五毛錢買礦泉水的水準,只有措施沒有獎懲,提不起勞動者的信心壓不住企業“亂來”的行為,對高溫天氣下的勞動者權益保護這個問題,必須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有明確操作性的、有明確法律責任的立法,確保高溫天氣下勞工的休息、健康,否則就會出現年年呼籲年年有的情況。

  勞動者是城市的建設者,戶外勞動者更承擔了高於常規工作者的風險,保護好他們的生命安全權益,是政府、企業和工人組織應有的責任,將高溫保護落到實處,切勿拿高溫津貼紙上談兵。(台灣網網友:柒月)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