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能否“烤”出我們被迷失的心靈?

時間:2015-07-22 15:03   來源:台灣網

  近期,隨著各地溫度的不斷升高,高溫作業成為許多基層工作人員無法避免的“難關”。筆者近日看到一則新聞,講述的是:某鐵路車輛段檢修員冒著悶熱的天氣,在難以忍受的作業環境下檢修出一趟趟列車輪對,確保安全。(7月21日工人日報)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一則鐵路給水工一天走萬里路的新聞也備受關注。

  可是,筆者也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帶有反映基層資訊的網路新聞,卻沒有引起太多的傳播,而優衣庫視頻之類帶有些許低級趣味的新聞反而佔領了網路輿論。或許有人認為在傳統媒體上,優衣庫一類或許少有報道,但筆者認為在當下網路媒體興盛的狀態下,紙質媒體的受眾面積相對狹小,年輕人受到網路影響會更多一些。

  誠然,那些反映基層員工辛苦的新聞,或許是出於需要,亦或是別的需求,讓不少人看得索然無味,一些年輕人甚至將它們歸類在千篇一律的範疇。而某明星的私事、某嘩眾取寵的表演,某人奇葩的言論反而能夠挑動人們的神經。可是,又有誰想過就是那樣索然無味的文章寫的是正我們青年人當中的一部分的切身經歷。那些在高溫下工作的人們,無一例外不是年輕人,列車員、檢車員中有不少是90後,是我們整個社會的青年力量,他們的拼搏卻無人問津,他們的正能量卻少有人記挂。

  筆者以為,這一切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當中的一部分人對自我的迷失,他們被網路上形形色色的真假新聞不斷沖刷,跟著大流走,造就出了無數的奇葩新聞“上頭條”。當我們看到他們在春運沒日沒夜的工作,在車站磨破嘴皮為旅客做好引導工作的時候,在烈日下為防止旅客受傷細心的檢查每一輛車的時候,我們對此的回應的總是:哦,知道了。這樣尋常冷淡的話語,而當他們的工資稍微上漲200,300的時候輿論攻勢,夾槍帶棒的言語攻擊立即進入戰鬥模式。

  為何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的頭上刻著“國企員工”這幾個字,當輿論在利用年輕人善良、懲惡揚善的心理的時候,一些誤導性的言論就會把許多人網對立面推去。再加上,許多人對於他人隱私、各種規則的探索欲,直接造就了我們自身對於新聞的判斷力逐步降低。就拿前陣子的火車票、列車冠名來説,鐵路作為企業,招商引資為自己賺取效益並沒有錯,網路上提出的可以更加完善火車票本意也沒有錯,為何最終成為論戰?究其原因,在於情緒的被挑動所致。

  當一個時代關注的不是誰的貢獻多而是誰的演技勁爆,誰自我炒作厲害的時候,我們心中缺失的更多是對這個社會責任感的認知。當過馬路扶老人成為罪過,當原本的禮貌讓座變成老人扇女孩耳光的時候,我們都在感嘆為何社會會這樣?可這樣的事情真的多嗎?筆者座公交現如今看到最多的越來越有秩序的上車,年輕人但凡看著健康的基本都願意站著,都願意主動讓座,老人許多表現得非常客氣,那些“鬧事”的畢竟在少數。可是透過網路個例變成全部,而全部變成了個例。

  高溫炙烤的不僅僅是一線基層的體力付出者,筆者以為更該有我們全社會的認知。當我們的心靈一次次迷失在對與錯的判斷的時候,看到這些在鐵路、公路上忙碌的普通人,普通的勞苦大眾不應該更值得我們去讀一讀嗎?

  記得以前有一位知名的主持人曾經説過:過去我們最尊重的是工人,是在建築工地揮汗如雨,在鐵軌上面朝火車背朝驕陽持續幹活、在大暴雨裏堅守的基層工作人員,而如今我們變成了對金山銀山的崇拜,對站在別人身上趾高氣昂的推崇,對低級趣味的追索熱議,這是何等的迷惘?

  筆者以為:從這些工人身上,我們能夠被“烤”出的有許多,但最為關鍵的是要“烤”出我們那顆迷失的心靈,讓整個社會的正能量可以更多,有更多的人相信腳踏實地自然會有回報,相信老人是扶得起的,文明是做得到的。(台灣網網友:盧昊鵬)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