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替群眾脫貧”折射畸形政績觀

2017年04月19日 18:4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去年12月,白安村組織填寫脫貧攻堅脫貧戶年末核查表和脫貧戶每人平均純收入調查表,王西軍將貧困戶王某的個人資訊隨意填寫為耕地面積2畝,生産經營性收入1800元,當年每人平均純收入3560元,並代替王某簽名填寫了脫貧確定書,使其“脫貧”,王西軍因此受到黨內警告處分。(4月20日,新華網)

  據媒體報道,為“幫助”一貧困農戶達到脫貧標準,安徽宿州市村幹部王西軍竟然填寫脫貧調查表“造假”,並代替該貧困農戶簽名,使其“被脫貧”。後在第三方對當地精準脫貧工作監測評估中,王西軍的造假行為“露餡”,因此受到黨內警告處分。身為基層幹部,竟敢大玩“替人脫貧”把戲,這無疑違背了精準扶貧的應有要義。筆者不禁感嘆,“替群眾脫貧”折射畸形政績觀。

  脫貧,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扶貧曾指出:扶貧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要作為一件實事擺在那裏,哪怕一次改造量少點,但做一件是一件,讓人看了確實覺得黨和政府辦得好”。雖然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的確是道難題。但這不足以成為不脫貧或者假脫貧的理由。因此,脫貧攻堅來不得半點投機,注不得半點水分。然而,一些貧困地區的少數基層幹部,為了追求短期政績,昧著良心搞“假脫貧”“數字脫貧”,貧困群眾“被脫貧”,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近年來,在脫貧“造假”並非孤例。一些地方對於脫貧攻堅,打出了類似“提前脫貧”“率先脫貧”,甚至用脫貧調查表“造假”的方式“幫助”農戶達到脫貧標準,這著實讓大家感到詫異。其實,“替群眾脫貧”和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都是“一脈相承”,出現問題的根源在於黨員幹部政績觀出現了問題。筆者認為,在一些基層幹部眼裏,尋找政績往往比體味百姓疾苦更重要。所以,“替人脫貧”問題在於畸形的政績觀在作怪,以弄虛作假的形式擅自摘掉“貧窮帽”,不僅會給中央的脫貧攻堅計劃帶來被動,也會讓群眾反感,影響政府公信力,導致幹群關係緊張,實在是得不償失。

  筆者認為,“替群眾脫貧”的現象著實值得以警醒。其實,杜絕“替群眾脫貧”也並非難事。為了扶真貧、真扶貧,確保脫貧結果經得起檢驗,一方面要樹立領導幹部的正確政績觀,不能把脫貧攻堅當成政績工程。另一方面要嚴格把握好脫貧標準,完善程式,強化考核和評估,按標準按程式嚴格驗收,通過實施“回頭看”“回馬槍”擠出水分。唯有此,才能讓各種花樣的“假脫貧”“被脫貧”無處藏身,帶領貧困群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換來貧困群眾的真正滿意。(台灣網網友:梁建曾)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