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砂場老將”不只是鐵路人的榮耀

2017年04月19日 18: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武漢鐵路局襄陽機務段上砂工劉久勝28年為機車上砂3800余噸,相當於一鏟一鏟地裝滿了一列火車;28年,他經手了2200多臺機車近2萬個砂箱用砂,被人譽為“砂場老將”。(4月18日中國青年網)

  劉久勝“砂場老將”的來由絕非徒有虛名。首先,劉久勝從事上砂工這個工作崗位本身就是件苦累活。在他日復一日給機車上砂作業中,他必須馬不停蹄地推砂、上砂,休息時間很少,且因為機車入庫整備時間很短,有的甚至不到20分鐘,致使大部分上砂作業都是在晚上。從上砂任務品質來説,上砂工一個晚上要為20多臺機車補砂,還要保證一台機車8個砂箱必須都保證有三分之二的儲砂量,上砂要求迅速、精準。正是在這個艱苦崗位上,劉久勝一幹就28年,試想,沒有吃苦精神作基礎,他能在這個崗位上一路堅持下來嗎?

  其次,劉久勝上砂作業認真、細緻。他嚴格按照工藝上砂,每一個環節都嚴之又嚴,從不馬虎。普通的砂子在他這裡要過“四關”才能使用。“選料”過程中,只要砂子不合格,他就拒絕上砂,並將情況上報管理層。“晾曬”過程中,他利用晴天及時將專用的濕砂曬乾。“烘烤”過程中,他將曬乾的砂子鏟入烤砂機中烘烤。“入塔”過程中,他將合格的砂子注入一個個砂塔之中,保證不受污染。同時,上砂看似拼體力,更多的還要憑記憶力。儘管進入整備場的機車不停地移動,多條整備線,有進有出,但他能準確記住哪臺機車上了砂,哪臺還沒上。每次鏟砂時,他都要仔細檢查,看看有沒有異物,哪怕是一顆小小的鐵釘也難逃劉久勝的“法眼”。

  此外,劉久勝上砂作業善於改進工藝。在鐵路機務段由內燃機車向電力機車轉型期間,上砂工每天給機車上砂前,先要把存放在砂房的幹砂往小推車上倒轉1次,然後推車至整備場的機車旁,進行上砂作業。面臨本來一天8噸砂的工作量經過倒轉成了16噸,劉久勝開動腦筋,在反覆琢磨後,他向車間領導提出了建制砂塔的建議,實現自動下砂至小推車,降低了勞動強度。沒有平時工作經驗的積累,沒有對工作崗位特點、規律的把握,提出建議、改進工藝自然無從談起。鐵路部門各個崗位都有它的功能作用。上砂工以其具有可以防止列車“坡停”、提高運輸效率的功效,足見也屬鐵路一個重要崗位,換而言之,像劉久勝這樣一名普通上砂工,和千千萬萬的鐵路職工一樣,他們都是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履行職責,而在劉久勝這位“砂場老將”身上,他的平凡之中,閃耀著吃苦奉獻、認真細緻、精業創新的光環。勿需置疑,他是鐵路人的好典型、好榜樣。

  然而,這名“砂場老將”不只是鐵路人的榮耀。時代引領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時代呼喚更多的“砂場老將”立標打樣。在努力實現中國夢的當下,我們向劉久勝這樣的“砂場老將”致敬,就要自覺向先進看齊,以自身的實際行動主動作為,成就未來。(台灣網網友:文健生)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