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書信拒絕朗讀

2017年04月05日 21: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來《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火了,北京上海的朗讀亭也紛紛建起來了。在綜藝當道的電視節目裏,這兩檔節目當真是一股清流。在豆瓣上,《朗讀者》有8.8的高分,而《見字如面》更有9.0的高分。

  中國古代是有朗讀傳統的。古時印刷術普及以前,書籍流傳不易,學生聽老師講課,往往沒有課本,全靠老師口授。又有靠朗讀娛樂的,漢朝時皇帝令詞臣作漢賦並讓人朗誦,供皇家玩樂;文人們也寫一些樂府,曲子詞用以消遣怡情,也有些文人自己不看書,讓書童讀給他聽。不過雖有此傳統,但並不佔據主流,口授是物質條件所限沒有辦法,其他形式的所謂朗讀大多都是娛樂消遣之用,書童所讀的大部分都是些閒書。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説,書信是拒絕被朗讀的,尤其是在電視媒介中的朗讀。無論朗讀還是演繹,在電視中,舞臺的燈光,觀眾的掌聲和目光,背後響起的音樂都在提醒你在被觀看。被觀看意味著喪失私密性,書信特別是家書,本是私人的隱私,在本質上拒絕被他人觀看。演員總是盡可能回歸到寫信人寫信的情景中去演繹,回歸到一個私人空間,但電視設置的一切在提醒我們這一切都是虛假的表演。

  再則,電視中的朗讀是對文字多意性的一種傷害。媒介本身就是資訊,在電視的朗讀中,文字不僅被轉換為語音,還被轉換為圖像,甚至連文字本身也要轉換。把文言譯成白話已經失去了諸多味道了,而演員們的語調動作,都在告訴我們這是他所塑造的寫信人的形象,他在剝奪我們通過文字的閱讀直接想像的權力。毫無疑問,文字為想像力留下的空間要比語音加圖像留下的多得多。

  有媒體評論説,這類節目並不能提高人們的閱讀率,這説的是真話,但是無用的廢話,就好比説鵝不能下雞蛋一樣。《朗讀者》是為了講述朗讀者的人生,跟閱讀沒太大關係;《見字如面》是為了用書信打開歷史,從未標榜過閱讀。朗讀,照中國的傳統來講,總是以消遣娛樂為主的。

  我雖然反對書信等作品在電視媒介中被朗讀,但我依然讚賞《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畢竟耀眼的舞臺燈光和略吵鬧的背景音樂不能掩蓋許淵衝老先生的風采,也不能消磨許子東講張愛玲和顧城時的智識。

  當然,倘若下次朗讀時,沒有奪目的舞臺燈光,沒有背景音樂,甚至於沒有觀眾,只是一個人讀信,最多再配一盞臺燈,那一定更好。(台灣網網友:白林豐)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