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讀懂“假課文”揭示的真道理

2017年04月05日 18: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一篇名為《校長怒了!還有多少假課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網上廣泛流傳,網上熱傳的這些“假課文”到底假不假?會不會誤人子弟?一時引發網友的激烈爭論。

  《愛迪生救母親》當時有沒有闌尾炎手術?《地震中的父子》當時學校有沒有學生?教材中選用的課文是不是作者原著?等等,這些爭議中有疑問,也有擔憂,那麼,我的孩子是不是遇到了“假課文”?

  其實,就語文課本而言,最重要的,是能給學生帶來更多啟發和觸動,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教材裏的一些童話故事,誰都知道是假的,但並不能因為這是“假的”而否定它對現實的啟發意義;還有選入語文教材的一些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由生活的感悟而創作,“源於現實,但高於現實”,四大名著有被節選入教材的,卻並非都是“真的”,但是不可否認,它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有著積極作用。當然,一些客觀的歷史素材、生活和科學常識絕不能隨意改動。

  專家説,語文不是歷史,教材也不是“美文”的彙編,課文的改動是為教學的需要。實事求是的説,錯就是錯,對就是對,如果是無心的失誤,不妨大大方方承認,學校教育也不必遮遮掩掩,正好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養成敢於質疑、勤於思考的好習慣。如果是因為“教學需要”的修改,出現明顯的邏輯或時間錯誤,當然不應該;如果是刻意的修改導致的“與原文不否”,自然是出於更好的教學意義,也不必過於強調原創性,但至少應該註明“有刪減”之類的字樣。

  語文課文的編校也是一項系統而龐大的工程,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作為編校工作人員應該盡可能的減少甚至消滅這種錯誤,人們關注語文教材課文,善意的批評和“挑刺”也有助於語文教材的改進。但不應該是一味的指責,甚至吹毛求疵,歪解和調侃語文課文。回想一下,我們好像真的讀了許多“假課文”,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形成正確的認知,道理很簡單,我們的教學,都是引導學生汲取課文的“營養成分”,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糠”的過程。

  筆者以為,不論是何種原因造成的“假課文”,既然已經是既定事實,作為編校方和出版方,需拿出“真”態度,虛心接受批評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尤為重要的是,作為家長和學校,如果能通過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從“假課文”看到真道理,讓“反面教材”達到正面教育的效果,其意義遠大於爭論本身。(台灣網網友:黃浪)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