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中國戲曲文化古典意蘊的創新

2017年02月03日 17:28:0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7年1月30日(正月初三)晚,中國第一套“戲曲廣播體操”亮相2017春節戲曲晚會。事實上,這次晚會播出的只是這套“戲曲廣播體操”的一部分,其完整教學版視頻在過年前早已上傳到網上,並引起廣泛關注。截至30日晚8時,這段視頻僅在騰訊視頻上的播放量就已超過521萬次。

  此套“戲曲廣播體操”分為九節,包括熱身運動、四肢運動、肩部運動、全身運動、腰部運動、擴胸運動、跳躍運動、腿部運動、放鬆運動等。雖然從名稱上看不出與以往的廣播體操有何區別,但其中的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動作基本功,此外,我們還能聽到《梨花頌》的經典旋律。在戲曲寫意化、虛擬化、象徵化的藝術氛圍裏,和著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表現手段,既顯示著詩畫書法的神韻,也閃耀著不同時代的風采,集中、強烈而鮮明地體現了東方藝術的風範和中華民族的審美特色。

  中國戲曲是中華文化和傳統藝術的一顆明珠,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種重要文學形式。自宋南戲開始到清朝,戲曲文化跨越中國文學歷經千年而不衰,産生了一批優秀的劇作家、表演家、名角和流派,蔚為壯觀。在發展過程中,中國戲曲還融入了中國音樂的律呂神韻、中國舞蹈的動作姿態、中國美術的意象圖式,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美學範式,在人類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不僅代表著古老的中國文化達到的文明高度,也彰顯著中國人民偉大的藝術創造和藝術想像的精神魅力。以其獨特的聲腔、角色類型、程式化表演、虛擬性模倣,中國戲曲被譽為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之一。其中,中國崑曲、京劇、粵劇等多個劇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百餘種地方戲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一大批傑出的戲曲家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明驕傲和藝術自豪,也是我們的文化標誌和藝術標桿。

  重視戲曲的傳承發展是一個文明社會對人類文化遺産藝術價值、精神高度、歷史傳承的文化立場與時代擔當,這套戲曲廣播體操無疑對於推廣中國戲曲是有益的。正如央視戲曲頻道新媒體組導演李晶所説“戲曲的傳播不能曲高和寡,只有用貼近大眾生活的方式,才能有利於它的傳播。”此套“戲曲廣播體操”的“走紅”主要還是其巧妙地將戲曲這一傳統文化與廣播體操這種集普遍性、大眾性為一體的形式相融合,從而使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魅力,也更為大眾所接受,更加有利於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繼承和弘揚傳統戲曲文化,要選好“著力點”,使其深刻的內涵得到延續和發展。現在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戲曲了解甚少,而這套戲曲廣播體操完成了古典意蘊的轉換,在書中未雲的間隙中斟字酌句出新的創意,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和中國藝術的多姿多彩,滿足著人民多樣而豐富的文化需求。有報道稱有些學校已經開始準備學做這套戲曲廣播體操,通過這種形式來繼承和弘揚戲曲傳統文化,不斷豐富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把中國文化普及到每個角落。

  戲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精粹,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這些燦爛的文明之花,伴隨著人類的進步而發展,是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戲曲走進文化場所,將戲曲藝術引進校園,用傳統文化精粹去感召莘莘學子的思想和心志,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必將成為教育過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讓青少年群體來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核心價值觀,也是推動社會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時代的創新發展中,我們期待中國戲曲這顆璀璨的藝術明珠更加熠熠生輝。(台灣網網友:施夢揚)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