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九九重陽夕陽紅

2016年10月10日 15:47:4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重陽節又名登高節,此外也有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説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説起重陽節的起源,歷來世間便有多種説法,收到廣泛認可的主要有兩種。其一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在《呂氏春秋》之中的《季秋紀》有這樣的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由此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有在秋季九月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其二記載于漢代的《西京雜記》。書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傳説自此時七,重陽節就有了求壽之俗。

  不論重陽節起源何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卻是不爭的事實。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重陽節的內涵不斷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從三國、魏晉時期的召開盛宴、賞菊、飲酒到明清時代的吃花糕,登高山,抒秋志。一個小小的節日的變遷映射出了一個時代,一個王朝的變遷。尤其是在近代,重陽節更成為弘揚敬老愛老精神的重要途徑: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各地就逐漸把夏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更是在1989年將每年的九月九直接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來到祖國繁榮富強的現代社會,老年節更不是説説而已。面對我國人口基數大,老年化問題嚴重的情形,2012年6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草案規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明令禁止對老年人實施家庭暴力,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常回家看看”;在保障老年人財産方面,規定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不得以騙取、盜取、強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財産權益。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侵佔、搶奪、轉移、隱匿或者損毀應當由老年人繼承或者接受贈與的財産。草案對家庭養老作出重新定位,進一步明確了贍養人對患病和失能老年人給予醫療和照料的義務,並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創設了老年監護制度。

  除此之外,草案還對現行法關於家庭成員糾紛處理,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侮辱、誹謗、虐待、遺棄老年人法律責任的條款作出修改完善。

  這一舉措不僅僅在法律上保障了老人們的權益,還提醒了全社會老人是時代的珍貴遺産,提高了老年人群的社會地位。

  再看看如今的時代背景:經濟高速發展,外來思想文化涌入,年青一代既想尋求思想精神上的灑脫,又想不通過自身的勞動就獲得物質上的享受,這毫無疑問造成了大多數青年思想上的迷茫,行為上的混亂。新舊思想的交替造成了一個時代與一個時代的代溝。老人們的思想相比年輕人的思想固然保守,但不能以此來斷定保守的思想就毫無可取之處。比如勤儉節約,比如刻苦專研,又比如老一輩的長征精神,能説它過時嗎?恐怕不能。正因如此,從老一輩的傳統思想中汲取符合時代的部分才能保持中華民族的根性,才能為現代社會創造更大的利益。

  “最美不過夕陽紅”,一曲紅遍大江南北的《夕陽紅》唱出了人們的心聲。在老年人群日益增長的今天,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要做的不是抱怨老人們的總總,而是要關心、孝敬老人。總之,千言萬語也敵不過那句俗語:“九九重陽夕陽紅”。希望我們在重陽節都不忘看望老人,發揚中華民族愛老敬老的優秀傳統。(台灣網網友:施夢揚)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