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黃土生“金”讓農民奔跑在小康路上

2016年06月28日 19: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30歲的張少楠、40來歲的王寶英正在大道村已經整治好的耕地上除草。她們倆都在土地整治項目區打工,每天收入60元。“過去打工要去大城市,現在就在家門口,真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以土地整治和移民搬遷為契機,阜平農民如今開始有了“三金”:股金、分紅金和打工薪金。(6月26日《人民日報》)

  阜平縣老區、山區、貧困地區“三區合一”,作為太行山地區的一個全山區縣,長久以來,這裡的貧困也像大山一樣,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在脫貧攻堅的衝刺階段,阜平縣作為一隻“弱鳥”,不僅要先飛,而且還得會飛。

  脫貧的任務重、難度大,這時候就更需要迎難而上的勇氣,就更需要找準扶貧和脫貧的切入點。阜平縣激活沉睡的資源要素,通過土地整治、實行土地流轉,使貧瘠的土地煥發出脫貧的生機和希望,讓黃土地上生出了股金、分紅金和打工薪金,這就是“會飛”的具體表現。

  黃土能夠生“金”,關鍵在於有點土成金的“妙手”。構成這只“妙手”的,其一就是好的政策。阜平縣開展土地“佔補平衡”試點,使全縣新增耕地20萬畝,項目區每人平均增加耕地3畝,通過發展高效農業,全縣近1/3的人口可以脫貧,這就解決了貧困山區的産業脫貧問題。在國土部的支援下,推動建設用地節余指標在省域內流轉,這就有了資金的活水池子,能夠解決貧困群眾的安居問題。兩項利好政策疊加,貧困群眾脫貧,既看到了希望,也有了奔頭。

  其二是實幹的行動。脫貧不能等也不能靠,必須得躬下身子苦幹,如果有了利好的政策,卻沒有實幹的行動,一切都等於是零。阜平縣能夠快步走在脫貧路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上下下擰成了一股繩,大家心往一塊兒想,力往一處使。上到書記縣長,下到困難群眾,人人都在謀脫貧,人人都能幹實事,這是撼天動地的力量,勢必會做出一番成就。

  其三是脫貧的決心。鄉親們窮怕了,都想著早日脫貧,這是堅不可摧的決心。脫貧路上困難重重,問題和挑戰隨時不期而遇,這個時候如果有了畏難情緒,或者是打了退堂鼓,脫貧工作就容易泄氣。因為鄉親們窮怕了,因為嚮往小康生活,再難的路大夥兒都敢往前闖,這是打不垮也壓不彎的勇氣和精神,只要有了這股子勁兒,遲早都會把貧窮踩在腳下。

  阜平縣脫貧的經驗,是很好的一個教材。在脫貧攻堅過程當中,很多貧困地區面臨的情況可能和阜平不同,但是只要是能夠找出正確的方法來,只要是能夠有不服輸的勁頭一直苦幹,就總能尋找到那只點金的妙手,就總有地方可以生出“金”來,貧窮就一定會被戰勝,困難群眾就會加速奔跑在小康路上。(台灣網網友:高永維)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