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不要被抱怨佔據了心靈

2016年06月23日 15: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常生活中,不時耳聞目睹有些人心不平、氣不順、這也看不慣那也不順眼,怨天尤人,橫挑鼻子豎挑眼。或怨風氣不正,社會不公;或怨前途渺茫、際遇不順;或怨進步太慢、待遇太差等等。凡此種種,怨氣十足,火氣很大,仿佛天下人皆有負於他,都在存心跟他作對,使抱怨成為人生的家常便飯。

  平心而論,人皆有七情六欲。作為常人,把抱怨作為一種不滿情緒的宣泄與調節,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在於,倘若抱怨一旦成習成風,不僅會給心靈蒙上陰影,而且很容易放大生活中負面的東西,産生偏激的思想,過激的情緒,讓自己的內心失去和諧,甚至行為失控。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誰不是“艱難苦恨繁霜鬢”,誰沒有“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時候?當自己面對逆境和情緒低落時,要適時“抑制”或改善自己的情緒,讓心靈在喧囂中回歸自然,在沉思中洞悉世界。要學會發現,生活中的快樂不是別人贈與的,而是需要有善於發現的眼睛和心靈。

  及時調整心態,才不會讓抱怨佔據心靈。消極抱怨的人無法直面困難、正視矛盾;積極向上的人,敢於攻堅克難,勇於擔當。怨這怨那,是一種典型的“失敗者心態”。實際上,抱怨者或多或少看到了一些問題、找到了部分矛盾,只是沒能從正確的角度來認識。要知道,我們的生活和他人相距並不遠,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優越、幸運常伴,只有我們自己在倒楣。應對抱怨,只有及時調整心態,化抱怨為及時發現矛盾和問題,以寬容的胸懷對待他人,以謙虛的態度注重學習,以熱情的雙臂擁抱生活,才是正確的態度。其實,怨這怨那,也該怨怨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出了問題、有了困難,應該多一些反躬自問,把埋怨“改造”成自我批評,或許就能踏上進步的階梯。只會抱怨、只發牢騷,問題永遠都是問題。

  牢騷太盛,怨聲不絕,往往是因為缺少能力、缺乏行動。看什麼都不好,是因為什麼都做不好。如果只抱怨、不行動,一切等於零。成功不會一蹴而就,任何進步都會經歷曲折風險,不能正確地看待困難,不能很好地破解難題,就會被抱怨包裹,用藉口去安慰自己。有了失誤,要厘清責任、積極應對,而不是怨天尤人、文過飾非。遇到困難,滿口牢騷,首先就是缺乏應對挫折的能力。告別怨氣,才能鼓舞士氣,提振精神;歷練能力,才能應對難題,打開局面。不講怪話講實話,不找藉口找原因,告別牢騷,消弭怨氣,生活就會步入明亮的春天。(台灣網網友:紅樹林)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