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實體書店要發展既靠“輸血”更靠“造血”

2016年10月20日 18:13:1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等11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支援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對實體書店創新經營項目和特色中小書店轉型發展通過獎勵、貼息、項目補助等方式給予支援,重點扶持一批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品牌書店做優做強。要完善規劃和土地政策,將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校園考核評價體系。

  實體書店是城市文化沙漠中的一片綠洲。然而近年來,眾多的實體書店卻面臨嚴峻的生存發展危機,並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很多時候筆者想帶著孩子到書店去逛逛,卻發現在生活的城市裏竟然難覓實體書店的影蹤,很多以前經常去的書店悄無聲息的消失了。

  分析眾多實體書店難以維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國人還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連續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了“全民閱讀”,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時深刻指出,我們國家民眾每年的閱讀量竟然還不到有些國家每人平均的十分之一。目前看,全民閱讀的氛圍還有待進一步濃厚。二是數字化閱讀對傳統紙質書籍的衝擊。面對來勢洶洶的數字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更喜歡通過電子終端閱讀書籍,紙質閱讀呈現出逐漸邊緣化的趨勢。三是城市房租、用工成本的野蠻生長。對於利潤空間較低的實體書店,過高的房租、工資開銷實在是難以承受的。四是社會文化大環境的影響。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各種無聊的綜藝節目、低俗的影視劇層出不窮,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很多人已經失去了讀書和思考的興趣,取而代之的是用無聊對抗無聊,用空虛對抗空虛。這種文化精神日益枯萎的現象,或許是實體書店走向沒落的根本原因。

  眾多部門聯合出臺《關於支援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可見國家對實體書店發展的高度重視,也是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實體書店“輸血”治療的實際舉措,但能否恢復實體書店的“造血”功能,國家還要在國家文化精神構建、國民素質培育、全民閱讀配套政策支援、圖書出版行業規範、書籍作者正當權益保護等方面做更多工作,在加大資金、政策扶持的同時,做好“週邊”服務,為實體書店健康發展掃清道路,這才是“治本”之策。另外,國家也可以借鑒美國、德國的一些做法,比如規定在新書出來之後,實體書店先銷售三個月到半年,網路書店才可以銷售。

  對於實體書店來説,雖然暫時得到了“輸血”治療,但能否抓住政策扶持這一“救命稻草”,最關鍵的還得靠自身“造血”,樹立創新發展的改革思維,跨界融合、多元發展,努力在現代人閱讀和消費習慣之間找到結合點,在市場化的大潮中浴火重生。比如近期媒體報道的廣東中山博雅書店從以圖書為核心,延伸至文房、美術、紫砂、翡翠、培訓等多元業務,通過店、社聯辦,打造作者簽售、小型演出、書友會等多元文化綜合體,讓實體書店煥發了新生;重慶南山植物園書店倡導自由、寬鬆的閱讀理念,成為網友眼中的“最美書店”、“養心聖地”。這些做法都是值得眾多實體書店學習借鑒的。

  優秀的實體書店,往往包含著一個地方的記憶,體現著一個城市的精神氣質和人文底蘊。面對社會大眾對精神生活的更高要求,實體書店絕對不是被淘汰的對象,而應該成為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地,當好人類文明的傳播者、人類智慧的擴散者和人類知識的供應者角色,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中把自己做大做強,守護好人民大眾的“精神家園”。(台灣網網友:陬人)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