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中國扶貧工作的成就與挑戰

2016年06月20日 17: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過去的幾十年,由於穩定的政局和社會治安,和平的國際環境,國家內部相對統一的認識,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備受矚目,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成就之一就是國家的扶貧工作。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到2007年間,國內生産總值每年的平均增速是10%,農村家庭的每人平均年收入從134元增加到4140元,翻了30倍之多。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30.7%下降到1.6%。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極度貧窮人口的數量從1987年的8.36億減至2010年的1.56億。中國的貧困統計數字顯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只有7000多萬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過去十年,中國扶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貧困人口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城市貧困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不管按照何種貧困標準,貧困人口的減少幅度都是非常顯著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説,保持這樣一個較低的絕對貧困發生率實屬不易。

  我國之所以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當然是因為付出了不少的努力。那我們都做了些什麼?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比別的國家在扶貧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其實在這些的背後不僅僅和每個人的不懈努力有關係,還與我們在經濟增長、城市化、改革開放等等一系列政策息息相關。

  首先我國主要是改善了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並沒有為了扶貧而扶貧。而改善了教育和基礎設施,是中國扶貧的一個壯舉。很多地方因為沒有教育,腦子不富,所以就一直貧窮。中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上還是相對不錯的。而要致富、先修路,中國近年特別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所以給貧困地區帶來了希望。這讓一些交通閉塞的地區有了通向外界的路。

  其次,是我們改變了扶貧的思路。別的國家為了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民補貼,結果今年吃飽了,明年又是問題。中國轉換思路,讓農民進城務工,結果讓大部分農民脫了貧。城市化是一個重要推力。為了謀生,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儘管在中國嚴格的戶籍制度下,大多數農村人口不能享受社會福利和其他只限城市居民使用的資源,但是他們在城市賺得的財富遠比農村多得多。至於城市貧民,政府除了給予他們最低生活保障之外,還盡最大努力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外加上中國經濟一直在發展,不斷製造就業崗位,以及鼓勵大眾創業創新,所以扶貧工作有巨大成就。另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速,我國出口額迅速飆升,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出口,國內外企業的互通,使得就業機會增多,商品的成本降低,這些都對減輕貧困的工作意義極其重大。

  但這並不意味著貧窮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個重要問題。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經濟結構調整引發了新疑問——當前的扶貧模式能否持續。與此同時,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矛盾會更加突出,會給扶貧工作帶來更大的困難。在這种經濟環境下,政府的扶貧觀念要有所改變。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權衡貧窮,不能只通過收入這一個方面。在當前複雜的情況下,中國如何進一步消除貧困?答案是:財富分配均衡、人力資本利用和勞動密集型産業轉型

  儘管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人平均GDP進入中等偏高收入國家行列,但由於發展不平衡,全國貧困人口規模仍然很大,貧困問題仍然存在。但是我國政府十分關心人民的福祉,2015年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正式發佈。這份長達萬餘言的重要文件,對未來五年脫貧攻堅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並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對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我國政府正在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把扶貧開發工作提升至治國理政新高度,廣泛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推進實施精準扶貧方略,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世界對中國扶貧成就不吝讚美:“中國扶貧成就史上最偉大”,“對中國經濟轉型充滿信心”,他們的話,許是客套之語,許是距離之美,恰與當下部分國人的習慣性批評形成反差。中國要在理性中前行,奮鬥中崛起,繼承中偉大。發展的過程別丟失一些美好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精神。中國要前行,寧少些溢美之辭,多些盛世危言。這是我們自己的家園,責之切,只因愛之深。(台灣網網友:邸澤鑫)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