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大學生“網路速遞員”的資訊選擇

2016年04月07日 16: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當下網路新媒體迅速發展,伴隨著手機的快速更新和智慧化。網路資訊也實現了大面積的覆蓋,微博,騰訊,論壇等資訊平臺,成為了當代大學生了解資訊,發表意見的根據地。然而,由於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在面對聽到看到的網路資訊時往往是不成熟的(當然,這也存在於其他的社會成員中)。

  一方面,大學生雖然在年齡上已經成年,帶有了新一代青年創新、思維敏捷重視自身發言權的特點。但當遇到判斷和選擇時依然帶有“猶豫”“衝動”等特點,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干擾。尤其是當看到在網路上報道的某一新聞時,由於缺乏個人的分析和判斷力,對於違背倫理道德的事件情緒更是容易激動,甚至是産生過激行為,在未真正了解到事件的真實情況時就開始轉發,或是隨意發表個人意見。有些人甚至並未意識到自己在網路中所承擔的角色,隨意性、娛樂化越來越明顯。作為接觸新媒體最多的人群,大學生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網路資訊發佈者的免費速遞員,在獲取資訊的同時,也成為了傳播者。

  然而看似簡單隨意的網路世界,對於現實生活的作用依舊不可小覷。曾經震驚一時的藥家鑫事件最終在公眾的聲討聲中失去了辯解的機會。而在一所高校,發生在2014年寒假的“某女生失聯”事件中,大部分同校生參與其中,發佈、轉發該消息。但是,又有多少人最開始會質疑消息的真實性,對於整個過程有自己的判斷?微博好友圈內,每十個人有八個人轉發了該條消息,而大多數人是抱著求關注的心理(當時多個學校發生女大學生失聯事件)在消費這個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資訊。而最後,一場見網友事件,轉化為了“失聯”事件。該女生也因在網路上的高點擊率而受到了更多的壓力。

  而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因其虛擬的特點,無論是在資訊更新還是傳遞上都有快餐的特點:做的快,吃的快,不易吸收,缺少營養。導致了資訊在傳遞伊始就缺乏一定的真實性的考證。而這,卻正是新聞核心所在。不可否認的是,傳播的速度越快,資訊的反饋速度也就越低,資訊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

  作為連接發佈者、接收者、傳遞者之間的鏈條,網路資訊通道不暢通也影響著大學生“速遞員”這一尷尬的身份。就如同十字路口上的交警指揮一樣,網路資訊在輸送的過程中並沒有形成一個長效的制約管理機制,這就使得大學生在面對資訊的傳遞時,在缺乏辨別能力的情況下,往往就造成了資訊的阻塞,無法形成一個正常的導向。

  那麼,當作為資訊接受者或者説是消費者的大學生承擔了網路速遞員這一身份時,該如何作出選擇?

  首先,大學生需要強化自身的新聞意識,提高個人責任感,對於網路上的話題和事件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其真實性,然後進行辨別,在有序清醒的狀態下發表個人意見,傳播該資訊。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多積累一些其他方面的經驗。俗話説:不打無準備之仗。只有做好了一定的相關的知識儲備,這場網路資訊之仗才能打的漂亮。

  另外,資訊的發佈者,如各大網站,新聞媒體能夠及時充分的了解資訊,從整體上把握資訊,既要保證其真實性,又要確定其完整性。爭取從源頭上保證資訊傳播的整個過程的真實性,為傳遞員資訊選擇提前做出判斷。

  最後,建立良好的資訊渠道下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做好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角色。而這個“把關人”,需要政府,需要媒體,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

  網路速遞員的資訊選擇,不應該只是資訊的享用者,更是網路資訊環境下的每一個人。有所鑒別,去偽存真,是網路世界中每一個“公民”的職責,需要我們共同履行。(台灣網網友:紀春暉)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