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扶貧攻堅要把文化當回事

2016年01月04日 16: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宣部對耀州的扶貧從1995年開始,最初是給我們建希望小學,接著建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捐圖書、贈設備……已經20年了,從未間斷過。”在基層工作多年的耀州區委外宣辦主任高開慶回憶道。(人民日報1月2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但不可否認,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正之風也有“死灰複燃”的跡象,扶不起的老人、電話詐騙等新聞報道的頻頻出現,不時引發人們熱議。

  自1978年以來,我國累計減貧人口達到6.6億,超過了美、俄、日、德的人口總和,取得了令人世界矚目和稱讚的成果。但當我們提及扶貧工作時,多談及提升每人平均收入、貧困人口數量等指標,對貧困群眾的文化、精神、道德層面的關注較少。中宣部對耀州的扶貧經驗也提醒我們,人民群眾的脫貧不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精神上的,二者缺一不可。

  扶貧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經濟扶貧解決人民群眾的吃穿住行,文化扶貧解決的是人民群眾更好更優發展。前者是功在當代,而後者才是利在韆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脫貧是基礎,唯有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素養,才能夠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優化社會發展環境。

  中宣部對耀州的扶貧,正是抓住的文化這條主線。經過20多年的文化扶貧,耀州的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配套設施逐一建成,甚至還成立了三家文化企業,將抽象的文化資源變成了經濟發展的現實動力。

  經濟是硬標準,文化是軟實力。人民吃飽穿暖才有更好的條件去提高自身文化水準。發展教育,推進文化建設,同樣促進經濟發展,一個群眾素養普遍較高,人與人之間誠信互助的地區,對客商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近年來,中國好人、地方好人、好人之城的報道也説明,社會對精神文化建設的需要,對道德扶貧的渴求。

  習近平指出“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扶貧任務固然艱巨,但如果將道德扶貧、文化扶貧、精神扶貧納入整個扶貧工作中,為經濟發展注入文化動力,樹立道德導向,相信扶貧工作會走的更穩、更快,更好。(台灣網網友:李源)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