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用意識形態綁架教育,臺當局在“豪賭”!

2017年09月12日 07: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為了臺灣語文新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臺灣社會宛如進行著一場“文白之亂”。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褚瑞婷的評論文章指出,臺灣的教育體制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文言文在學習過程與效果上所能帶給學生的正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未來,容不下大人的意氣之爭,別再讓臺灣的下一代成為意識形態鬥爭之下的犧牲品。這場賭局,誰也輸不起。

  評論摘編如下:

  近日為了臺灣語文新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臺灣社會宛如進行著一場“文白之亂”。這場可謂“戰役”的激烈論辯,幾乎讓相關的教育團體傾巢而出。最終,課審大會經過馬拉松式的10小時會議後,由於分組審議委員的4個提案皆未通過,因此,新課綱的文言文比例將維持由臺灣“教院”課發會研修小組所提出的草案,從現行課綱的45%至65%,微幅調降至45%至55%。

  教改之後,高中課程與升學方式似乎“人性化”了許多,像是加入大學選課方式的必選修型態、引入研究所的專題研討方式,再配合多元升學管道,嘗試給年輕學子更多選擇,希望借由“多元學習、適性揚才”的教改理念,讓學生找到真正的興趣,以免進入大學後才徒增遺憾。

  這次的文白爭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産生的。由於選修科目的大量增加,使得所有學科被迫減少學分或壓縮課程內容,在授課時數不足的壓力之下,只好開始“去蕪存精”,也就引發文言文究竟是“蕪”還是“精”的爭辯。支援調降的一方將文言文冠上了“無用論”、“填鴨教育的真正元兇”等負面標簽,而反對大幅調降的論者則認為文言文是文化涵養之本,恣意刪減可能地動山搖。

  而“課審會文言文選文小組”的委員名單也被認為專業不足,臺灣語文專業的委員幾乎付之闕如,也難怪外界認為審議成員的代表性不足,致使過程平添非議。

  教育本身就是立場的傳達,當教育現場走向一綱多本的同時,就表示教育體制已經逐漸走向更為開放的思想路徑。可惜的是,每次課綱微調的審議過程總是少不了各路人馬在背負意識形態的前提下,企圖使課綱所乘載的文本更貼近自我想法,汲汲營營揮舞著正義的旗幟,以學生的受教權為名,卻行自我滿足之實。

  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本是希望透過教育型態的鬆綁,鼓勵學生追尋自我並奠定思辯能力,這也是臺灣走向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契機。我們不願看見意識形態成為綁架教育立場的最終目的,臺灣課綱微調變成有心人士的操弄手段。這段期間以來,刻意的拉扯與撕裂已經讓社會意見嚴重分歧,難以凝聚共識,使得教育改革朝向廣納建言的民主化過程蒙塵。

  臺灣的教育體制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文言文在學習過程與效果上所能帶給學生的正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未來,容不下大人的意氣之爭,別再讓臺灣的下一代成為意識形態鬥爭之下的犧牲品。這場賭局,誰也輸不起。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