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賴清德放下身段轉個“發夾彎”又何妨?

2017年09月11日 08: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兩岸政策雖是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職權範圍,兩岸的“大善”必須由臺灣地區領導人來推動,臺當局“行政院長”作為臺灣最高“行政首長”,負責兩岸相關“法令”的執行,仍可借行政裁量權做好兩岸的“小善”,“賴內閣”應視為必須承擔的重要任務。賴清德在“閣揆”的位子上,回避不了兩岸事務,放下身段轉個發夾彎又何妨?

  社論摘編如下:

  賴清德新任“閣揆”,引起兩岸關係有變的疑慮,“賴內閣”需謹慎因應。兩岸政策雖是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職權範圍,兩岸的“大善”必須由臺灣地區領導人來推動,臺當局“行政院長”作為臺灣最高“行政首長”,負責兩岸相關“法令”的執行,仍可借行政裁量權做好兩岸的“小善”,“賴內閣”應視為必須承擔的重要任務。

  賴清德若真有“親中”的想法,有心幫助兩岸關係趨穩,那麼,他在臺當局“行政院長”位子上,必須儘量做一些有利於兩岸交流合作的事,來緩解陸方對他的疑慮,也為兩岸民眾造福。

  在臺當局分工上,兩岸政策是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職權,但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政策意志成為“法令”後,執行任務就主要由臺當局“行政院”轄下各部會分頭承擔;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由陸委會執行、“大陸地區人民進入臺灣地區許可辦法”由臺當局內政部執行、陸生待遇由臺當局“教育部”主管、“陸資來臺投資許可辦法”由臺當局“經濟部”執行等。這一系列“法令”的主旨來自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兩岸政策思維,在實際執行面,卻存在著行政裁量的彈性,這也是臺當局“行政院”及相關部會可以相對自主的空間。

  以臺當局“經濟部”把關的陸資來臺來説,該部的投資審議委員會,一貫定期開會逐案審查陸資入臺申請案,其中有些審查要件,如該陸資背景的判定,及其入臺後對臺灣相關産業的影響等,都是在審查會上説了算。去年520蔡臺當局上臺以來,投審會審查通過的陸資入臺數量,呈現衰退趨勢(如今年前7個月通過件數比去年同期減少10%)。主要原因不是陸資卻步,而是投審會嚴審。多件陸資入臺申請案,被投審會認定為“具有大陸黨、軍背景”,或是“有衝擊臺灣産業發展之虞”,因而遭駁回。

  賴清德應知,儘管兩岸官方關係停擺,但民間經貿交流與合作的動能依然強勁,大陸廠商投資臺灣興趣不減,如能減少政治顧慮、打開大門,當有助於臺灣資本形成及民間就業,賴清德可以透過行政指導,要求臺當局“經濟部”適度放寬陸資入臺審查標準,讓更多陸資進來臺灣立足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小善”。

  其他可以做的事還不少,像對陸生限制採認學歷、不允許其在臺就業的“三限六不”政策,衝擊到很多陸生來臺就學意願。“賴內閣”主管機關不妨採取鬆綁政策,盡可能地逐步予以放寬管制。

  鬆綁在當前確有必要,今年來臺陸生人數已較去年大幅減少;其中,賴清德原先主政轄區臺南市內的臺灣成功大學,一度因“搞臺獨”而差一點招不到陸生。賴清德對這事件應是印象深刻,他也理當由此領悟到,陸生來臺的意願,是多麼需要臺灣主政者去加以維護啊!

  除此之外,來臺旅遊陸客,今年人數已大幅減少,“賴內閣”必須嚴肅看待,並主動整合及優化民間涉陸旅遊服務資源、創新相關旅遊模式,以期止住陸客減少趨勢。

  另一方面,對於兩岸民間經貿及文化交流,賴清德手中有很多行政工具,可用來支援、促進,即便未能積極推動,亦至少應讓其自然發展,切莫橫加阻撓或惡言相向。其中,兩岸經貿活動,目前仍是臺灣經濟增長的主力引擎,賴清德必須先認清這個現實,並儘量加以維護,才能有效地拚經濟。

  賴清德在“閣揆”的位子上,回避不了兩岸事務。他若想妥善處理這類事項,方法也不難,只要友好對待大陸民眾,正面、積極因應兩岸民間交流發展趨勢,即可不斷釋出小善,小善不斷累積後,即可望緩解兩岸關係,有助於“賴內閣”順利施政,所以,放下身段轉個發夾彎又何妨?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