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文雅不成卻鬧笑話 臺灣政壇怪象幾時休?

2017年07月28日 15: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國民黨主席當選人吳敦義前不久在與黨籍“立委”座談前表示,黨團跟黨中央一定要密切合作,雖然國民黨團只有35席,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只要運用智慧、能力,一定能有效監督制衡民進黨。吳敦義的這番引用很是貼切,用《史記》中的典故來勉勵自己的黨員,將必勝的自信情緒表達得豪氣萬千、暢快淋漓。

  且不提吳敦義是否有魄力成為亡秦的項羽,或僅是偏安一隅、失去荊州的劉表,筆者今天想説的是:臺灣政界大佬常愛引經據典這個習慣,引發的故事確實蠻多的,有的確為畫龍點睛之妙筆,有的卻是畫蛇添足之敗筆,甚至鬧了大笑話。最早為人熟知的,莫過於時任臺當局領導人的陳水扁,當年以“罄竹難書”形容志工的貢獻,被媒體大肆報道後,引發島內一片譁然。時任教育部門負責人杜正勝還特地站出來為主子滅火,稱“罄是用盡,竹是竹片,現代白話文來説就是事情多到連紙張都寫不完”,所以“罄竹難書”不一定是貶義詞,孰料卻讓自己成了另一個更大的笑話。

  説到杜正勝,還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故事。他不僅曾經致送“典型苑在”的挽額給逝者,鬧出“宛”、“苑”不分的笑話,還在組織編輯成語典時,將“三隻小豬”、“木偶奇遇記”、“楚門的世界”、“飛越杜鵑窩”等童話故事及電影名納入。這樣的行為立刻把他送上媒體頭條,而且一登就是多天不散,被批為不但大搞“去中化”,還是教育庸俗化。想當年,陳水扁團隊的不學無術可是在島內的街頭巷尾成為大眾笑談。

  就好像賣弄風雅會鬧笑話在民進黨內是傳統一樣,現任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也曾在這方面栽了跟頭。2016年底,蔡英文發表春聯“自自冉冉、歡喜新春”,其發言人稱源自“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詩“自自冉冉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但被學者指出“自自冉冉”其實是“自自由由”的誤寫。不久後,蔡英文在個人社交網站頁面轉發防務部門的元旦照片並附文説:“我們的每一天,都是‘國軍’戰戰兢兢的第一天。”結果,“戰戰兢兢”的用法又引發社會大眾廣泛討論:難道不應該是“兢兢業業”才對嗎?對此,臺灣教育部門只能尷尬地表示“不便評論”。

  臺灣,一度被視為中華傳統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區,很多臺灣人也以此為豪。但隨著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兩次上臺執政,通過“去蔣”、“去孫”、“去黃(黃帝)”、“去鄭(鄭成功)”、歷史課綱改革等一系列“去中國化”手段,逐漸割裂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聯繫,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逐漸降低。綠營官員的笑話頻出,不僅是他們自身的不學無術,也正反應出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漠視。但這種一邊否定中華文化,一邊又要文縐縐的引經據典扮文雅的行為,不是很可笑嗎?兩岸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真的能因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而在臺灣斷絕嗎?兩岸同胞幾百年的文化聯結,真的能一刀切斷嗎?民進黨當局搞“去中國化”的圖謀,不僅違背臺灣主流民意,也違背文化和歷史的發展規律,再繼續這樣下去,必將鬧出更大的笑話,最終被歷史唾棄。(于飛)

[責任編輯:齊曉靖]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