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文化為蔡英文兩岸政策敲響警鐘

2017年05月26日 09: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後,臺北故宮博物院缺席深圳文博會,今年臺灣館聲勢大不如前。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潘罡的評論文章指出,這都因兩岸當前政治僵局,反映在文創産業上,不只意味臺灣少了商機,更嚴重的是臺灣文化發展前景敲響警鐘。

  評論摘編如下:

  大陸文化創作指標盛會之一的深圳文博會日前落幕,不論參展廠商與成交額都創歷史新高。主辦單位呼應“一帶一路”政策,擴大招來埃及、以色列等35個國家、地區參展,現場洋溢異國風情,北京故宮也大舉參展,搭配豐富配套體驗活動,4天觀展人數超過66萬,在促進文創商機的同時,也為大陸民眾啟迪美感與創意視野。

  文化發展與商業市場本來就存在一種共生關係。有鋻於此,前些年臺灣故宮、臺北市、新北市等也多次進軍北京、深圳等文博會,憑藉高水準文創産品博得大陸媒體驚嘆,不但在大陸民眾心目中種下臺灣優質文化的印象,也成功推介多家文創企業進入大陸,近3年已在10個以上的大陸城市授權開店。

  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後,臺北故宮博物院缺席深圳文博會,今年臺灣館聲勢大不如前,“臺灣名品展”今年在大陸的場次也嚴重縮水。這些狀況都因兩岸當前政治僵局,反映在文創産業上,不只意味臺灣少了商機,更嚴重的是臺灣文化發展前景敲響警鐘。

  其實,民進黨不曾好好解釋過什麼是“臺灣文化”。以知識論視角來看,“文化”是一種反思性概念,這意謂它的定義還在摸索演進中,但大抵來説,語言、風俗習慣、制度、宗教、藝術,被普遍認同是文化的子系統。

  這些文化子系統中,風俗習慣與制度大都屬於緩慢演進,臺灣“文化部門”難以著力。然而藝術、宗教等,均可納入有效的文化施政範圍,並依照學者布赫迪厄所言,視為文化資本。

  當代學界與産業界普遍認定,文化消費背後蘊含文化認同,可以兼顧功能與象徵價值。所以我們看到雲門舞集、朱宗慶打擊樂團等,近年頻繁到大陸巡迴演出,除收益考慮,更重要的是在大陸民眾腦海中,植入臺灣的文化形象,延續臺灣的文化軟實力。

  因此,文化藝術需要市場的支撐,沒有市場的創意僅是曇花一現的靈感或奇思妙想,根本無法形塑出具有分辨度而且有生機的“臺灣文化”。民進黨當局如果真心想發展本土文化,就要幫文化産品找到更大的內需與外銷市場,而大陸是唯一的最佳選擇,儘管兩岸存有體制障礙,畢竟有共通的歷史脈絡,比較不容易出現“文化折扣”的現象。

  如今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制度性協商中斷,原本倡議討論多時的“兩岸文化合作”也停擺,臺灣文創業者難以深入運用大陸市場,嚴重影響未來發展。以影視為例,臺灣偶像劇曾風靡大陸一時,但無法有效接軌大陸産業,結果現在對岸影視起飛,臺灣電視頻道被《甄嬛傳》、《瑯琊榜》全面攻陷。

  日前臺灣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憂心指出,臺灣文化僅剩幾年的優勢。這些警訊對民進黨而言難道還不夠多嗎?蔡當局必須儘快找到解決當前兩岸僵局的方法,否則所謂發揚臺灣文化,不過僅止于動人的美麗詞藻與口號而已。(作者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