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新南向”VS“一帶一路”:蚍蜉撼樹!

2017年07月11日 13: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新南向”之所以形成政策,無非想與大陸的“一帶一路”抗衡,由於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成功機會微乎其微。臺灣如果不能參與“一帶一路”,反而妄想在東南亞或南亞與中國大陸對著幹,未來道路將如同“老鼠給大象指路——越走越窄”,加速邊緣化而使臺灣被關進鳥籠。

  社論摘編如下:

  世界各國和地區積極參與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之際,臺灣的“新南向”政策即使在蔡英文親自領軍下,但其進展遲緩、效益欠佳則早在意料中。蔡當局如果“一條道走到黑”而不知改弦易轍,臺灣對外經貿及島內産業將受到深重衝擊。

  蔡當局“新南向”政策計劃預計投入約1.32億美元,致力透過整合當局與民間企業團體的資源力量,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用和區域連結著手,與目標國家和地區進行“創造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並建立“經濟共同體”。其本質在於減輕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實則與大陸的“一帶一路”無異“開車對撞”,當然註定失敗。

  “新南向”政策目標國家或地區與大陸都有外交關係,奉行“一個中國”原則,“一帶一路”與“新南向”政策衝突,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取捨當然不會是臺灣。其次,大陸是東南亞及南亞各國最大貿易夥伴,在經濟實力或經濟利益上,臺灣難以望大陸之項背;何況,東盟“10+6”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大陸都扮演舉足輕重角色,臺灣卻不是成員,相形之下孰重孰輕不言可喻。

  此外,東南亞國家急需基礎建設,對外資也相當開放,但因金額龐大而使臺灣廠商無力競標;另一方面,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及韓國都用援助綁商機,把援外資金用來取得國外基礎建設工程,帶進連串的機電、設備、營造、資訊系統、營運管理的廠商;相反的,臺灣八十幾億(新台幣)“援外”基金,七成用來鞏固“邦交”,怎麼可能有作為?

  “新南向”之所以形成政策,無非想與大陸的“一帶一路”抗衡,由於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成功機會微乎其微。臺灣如果不能參與“一帶一路”,反而妄想在東南亞或南亞與中國大陸對著幹,未來道路將如同“老鼠給大象指路——越走越窄”,加速邊緣化而使臺灣被關進鳥籠。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