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奇怪的臺當局 竟“幫助”企業棄臺

2017年06月29日 09:5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當臺灣投資嚴重衰退、就業機會不增反減,民眾普遍對前景悲觀之際,臺當局拼命改善投資環境、爭取企業留在臺灣都來不及,卻讓何美玥帶領企業家“投資美國”,實在讓人感覺錯亂。

  社論摘編如下:

  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政策顧問何美玥率團到美國參加“選擇美國(Select USA)高峰會”,在美國舉行記者會宣稱,臺灣將投資美國約340億美元,其中包括臺灣的“中油公司”。當臺灣投資嚴重衰退、就業機會不增反減,民眾普遍對前景悲觀之際,臺當局拼命改善投資環境、爭取企業留在臺灣都來不及,卻讓何美玥帶領企業家“投資美國”,實在讓人感覺錯亂。

  美國舉辦“選擇美國高峰會”今年是第4屆,過去臺灣都組團參與,這次顯然是高規格以待,團中有台塑、臺積電、上銀科技等重要企業代表,總計有84家廠商、140多人與會,是各國和地區代表團第2大。赴美參與“選擇美國高峰會”當然有政治“外交”的考慮,何美玥趁機與美方官員會面。

  不過,在此必須坦率指出,大力參與“選擇美國高峰會”,拿出“可能投資340億美元”的漂亮數字,在外資投資持續衰退、本土企業家紛紛宣稱撤出臺灣之際,實在難謂是好的經濟政策與成績,“新南向政策”亦復如此。臺灣現階段最需要的既非選擇美國、更非“新南向”,而是“選擇臺灣,投資臺灣!”

  只有“投資臺灣”做出成果、拿出好成績,經濟才會有成長,産業轉型才有望,更重要的是就業機會才會增加,民眾殷切期盼解決的低薪困境,才有實現的可能。我們不只需要本土企業的民間投資,也需要外資來臺的“外人直接投資”。很遺憾的是,目前仍看不出蔡臺當局在吸引投資方面拿出像樣的成績。

  臺當局的勞工與環保政策偏向民粹,加上“一例一休”、供電風險、兩岸政策等多重因素干擾,企業對投資普遍猶豫觀望,外資更是冷颼颼。臺當局“經濟部”公佈今年前5個月投資統計,僑外資來臺投資、民眾對外投資、陸資來臺投資及臺灣對大陸投資等4大項全部衰退,其中僑外資來臺投資金額衰退約3成5,陸資來臺投資金額衰退6%。顯示島內投資環境轉弱,導致企業投資意願低落。外資長期投資金額已持續多年衰退,僅去年因幾件大型並購案同時發生而短暫提高,今年前5個月又恢復衰退。過去幾年,臺灣外資投資金額與件數一直居全球最後數名。

  去年以來,臺灣本土企業對島內投資環境産生疑慮。台塑高層指臺灣要趕走製造業,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悄然辭去工總副理事長職務,並抱怨臺灣民粹與政治環境比企業競爭還累人,對美國投資環境與臺當局對招商的熱切則稱許有加;決定投資美國70億美元的鴻海,也指臺灣當局對招商“冷冰冰”,郭臺銘説臺當局效率輸美國政府非常多,他甚至直言“臺灣目前的風氣和一切,多説無益”,若沒有必要,他儘量不想回臺灣;一向謹言慎行的張忠謀最近也頻頻批評臺灣投資環境不友善。

  何以這些立基臺灣的企業家們,都不約而同對臺灣投資環境發出喟嘆?事實上,在此之前,早有不少企業紛紛赴美勘察投資地點,單是台塑集團在美國的新投資計劃就達250億美元,鴻海至少已有70億美元落腳美國,其他如燁聯鋼鐵、宏遠興業等亦已決定赴美投資,這些島內企業到美國投資的金額估計已達400~500億美元,未來預料仍會有企業陸續赴美投資。

  試問,這些超過1兆台幣的投資,如果選擇臺灣,對臺灣的經濟、産業實力及就業機會會有多大的挹注,但蔡臺當局不思反省臺當局政策、行政效率、反商情結等問題,設法留下企業投資,反而如鴻海所説的“冷冰冰”,企業當然就用腳投票、遠赴海外了。

  蔡臺當局無心、無力亦無能留下民間投資,但為了支撐出好看一點的經濟成長數據,只能動員臺當局資源投入。除要求公營事業加大投資外,從成立臺灣最高級農業貿易公司和投資公司,再到創業基金等,都以動用臺當局資金為之。至於爭議四起、投資金額近兆元的“前瞻計劃”更是如此。當臺當局以衝經濟成長為目標,動員公營事業投資、花納稅人的錢辦公營企業時,其中的浪費無效率與權力尋租的貪腐必然難以避免。

  經濟要再起、産業要創新、低薪困境要突破,蔡臺當局該拼的是“選擇臺灣”、投資臺灣,而不是“新南向”、“選擇美國”,更不是讓政客拼“公共財政資金”。蔡臺當局投資政策價值混淆、方向錯亂,應回過頭找回民間投資才是正道。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