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企業紛紛宣佈減資 滅頂扁當局“大投資”口號

2007年01月25日 11:04: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聯合筆記今天發表文章説,蘇“內閣”去年喊出未來三年要投資一點一六兆元新台幣推動“大投資”與“大溫暖”計劃,希望借此吸引臺商增加對臺灣的投資。但先別説有六成多企業主對大投資計劃內容一頭霧水,近日聯電史無前例地減資五百七十四億元新台幣,更潑了當局一盆冷水。

  文章説,最近以來,光寶、淩陽、瑞昱、聯電等科技大廠連串宣佈減資,企業臺面上的説法是增加股東權益,但背後隱含的意義是:這些手上現金滿滿的企業,在臺灣已經找不到好的投資標的。令人憂心的是,減資後大股東拿到的現金,很可能迂迴赴海外投資,進一步造成臺灣産業空洞化。

  文章分析説,聯電解釋減資的目的是要“活化投資人的資金運用”,但實際目的卻可能是“活化大股東的資金運用”。大股東為何急於拿回現金?説穿了,就是目前當局對於臺商赴大陸投資的限制,讓不少公司即便手上抱著滿滿現金,但在臺灣找不到投資去處,又無法錢進大陸;減資後,大股東手上的資金可以化整為零匯出海外,再伺機尋求投資機會。

  俗話説,人用兩隻腳走路,錢用四隻腳走路。一連串企業減資或高科技業出售股權給海外私募基金,都反映出臺商錢困臺灣,苦無投資機會的局面。但“行政院”為了2008的政權保衛戰,倉促弄出一個畫大餅的“大投資”計劃,企業卻以“大減資”響應,可謂諷刺至極。

  文章指出,“行政院”的大投資計劃開宗明義説:“臺灣位居亞洲投資及貿易重要樞紐,應善用此關鍵契機,為臺灣長遠發展奠定根基”。問題是,兩岸遲遲未能直航,當局的産業發展政策又要去中國化,這個樞紐已快變成一個死結,又如何成為大投資計劃發展的基石?

  近年來臺灣的投資動能多數集中在半導體、面板等高科技行業,當局原先預期2010年後臺灣的投資高峰才會過去。但看科技公司的連續減資動作,衰退期實已提前來到,當局的大投資計劃恐遭企業的大減資浪潮滅頂。

(驛雨冰)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