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藍綠政客“互掐”能讓臺灣更好麼?

2017年06月09日 09: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臺灣的領導精英只在口頭召喚或書面聲明上頌揚和平、高倡和解乃至呼籲合作,實際作為卻死守基本教義,讓彼此間的猜忌越來越深,臺當局“藍綠”之間本來就微弱的互信,幾個月來執政黨對在野黨無法無天地追殺、在野黨對執政黨無止境地抵制批評,只剩下零和對抗。民眾應該忍受政客相互報復造成的政治動蕩、社會不安與經濟衰退嗎?臺灣變得更好或更壞?

  社論摘編如下:

  真道理性、愛臺灣、兩岸和平共榮、民眾日子過得更好,不論從什麼政治立場出發,應該都是朝野與兩岸共同追求的目標,更應該是簡單的共識,但這類中肯之論近年卻漸漸從公共論述中消失。臺灣真的喜歡活在敵我分明的社會,事事分藍綠,不論是非?我們真的希望臺灣在內鬥中衰弱?

  臺灣政局並不是沒有共識的基礎,當然也存在著分歧,重點是,在共識與分歧之間,要選擇擴大共識?還是放大分歧?如果多數人選擇關注“共識”,那麼,就把智慧與心力多放在如何擱置爭議,如何求同存異,如何凝聚共識。

  回顧臺灣過去1年,不正就是這樣的具實寫照?領導精英只在口頭召喚或書面聲明上頌揚和平、高倡和解乃至呼籲合作,實際作為卻死守基本教義,讓彼此間的猜忌越來越深,互信愈來愈低,距離愈來愈遠,分歧愈來愈嚴重!君不見,兩岸花了好幾年才累積出的善意與情感,沒幾個月就消耗殆盡;臺當局“藍綠”之間本來就微弱的互信,幾個月來執政黨對在野黨無法無天地追殺、在野黨對執政黨無止境地抵制批評,只剩下零和對抗。綠營認為趁著絕對優勢地位消滅藍營,就可以永久執政;藍營則全盤複製過去8年綠營對付藍營的手法回敬。綠營政客認為歷史機會難得,國民黨政客也認為報復有理,但民眾呢?民眾應該忍受政客相互報復造成的政治動蕩、社會不安與經濟衰退嗎?

  過去1年民怨擴大,蔡英文乃至執政黨聲望不斷下探谷底,在野的藍營並未得到好處,講起來全都是輸家,但更大的輸家是一般民眾。換一個政黨上臺,該淹的水沒有少淹,該塞的車也沒有少塞,年輕人的薪資還是上不去,退休者的年金卻要被大砍。臺當局這頭抱怨預算吃緊,那頭又弄個大而無當的“前瞻計劃”準備燒錢,不論是“年金”也好,“前瞻”也罷,執政黨與在野黨拉開戰線,屆時難免議場打上一架、街頭警民對峙一番,結局可想而知,政客都贏得自己的勝利,但臺灣變得更好或更壞?

  對政客而言,炒做“分歧”,升高對立才是他們利益所在。所以這些島內政客不斷煽起兩岸敵意,拉開“朝野”對立,彷彿兩岸、藍綠間,只存在永恒的分歧與對立,不存有一絲的合作與共識。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只是在太多政客的惡意操弄與激蕩下,人們多數時候只看到分歧與對立。多少年來,許多人的思維框架被綁架,只懂得用“統獨”、藍綠二分法識別議題,看到的全是片面、負向的,行動上的選擇只剩下對抗。

  不諱言説,今天如真愛臺灣,首要急務是從政客建構的對立框架中自我解放,轉換成更超越、更有高度的思維框架。不妨回顧:從較長的歷史視野檢視,臺灣曾經執著的一切是否只是一個過程?李登輝要“建設大臺灣”、“戒急用忍”,陳水扁堅拒“三通”,兩岸經貿“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結果有擋下大歷史的進程嗎?回顧後再來“前瞻”,在大陸快速進步的情勢下,臺灣不應該與大陸好好相處,趕上成長順風車嗎?要與大陸善處,能不顧及大陸的基本立場與利益嗎?臺灣應該自我孤立嗎?換一個思維框架就會警覺,分歧其實多是人為操作,執著于分歧,只會圖利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政客。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