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人就是中國人的最堅強理由:100﹪中國式思維

2017年06月08日 10: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今日發表自由撰稿人雁默的評論文章指出,臺灣歷年來的“國族”認同民調,起起伏伏的主因就是政治操作而已,別無它解。其實,要證明臺灣人就是中國人,其最堅強的理由,是我們的思考方式與直覺反應,乃100﹪中國式的。

  評論摘編如下:

  臺灣歷年來的“國族”認同民調,起起伏伏的主因就是政治操作而已,別無它解。所以要論證臺灣人“就”是中國人,或臺灣人“也”是中國人並不難,民族血緣只是其中一途,還有許多面向可以張目。

  不過我們必須了解,認同不是理智問題,而是情感問題,説穿了,就是愛不愛當中國人而已。

  “國族”認同是政治操作

  臺灣人的認同歧異,主要在於如何定義“中國”。必須要追究的,是“為何部分臺灣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有輿論認為沒有所謂“天然獨”,年輕人的認同偏離中國,是政治干擾,所以只有“人造獨”,此言不虛。按“臺獨”思維,臺灣人最好從各種面向剝離“中國基因”,所以各式奇怪理論層出不窮,但成效有限。因為光是宗教信仰就碰壁,説關公媽祖是“中國神”應該拋棄的耳語不是沒有,但佔絕對少數,誰敢正面向此主流文化宣戰?臺劇《通靈少女》呈現的所有細節,都是中國,照樣受歡迎,更別説陸劇《甄嬛傳》在臺灣也贏得好成績了。

  其實,臺灣人就是中國人,其最堅強的理由,是我們的思考方式與直覺反應,乃100﹪中國式的。僅從認同問題來看,即便是藍眼金毛的外國人,只要認同這塊土地,或是對臺灣有長期的貢獻,我們就當他是臺灣人,這就是完全中國式的思維模式。傳統中國人是以文化辨認異己,而非血統。相對的,日本只認血統,就算臺灣人出生在日本,生活在日本,老死在日本,只要血統非大和民族,日本人都不會當你是日本人。故而可説,中華文化是包容性的,日本文化是封閉性的,從民族認同上即可略知端倪。

  中國在漢朝以後,就進入多民族融合的階段,“中國”二字在長久以來代表的是一個概念,而非明確的地理疆界。這個概念在政治,文化,或社會層面上都不斷地處於包容異族,並相融為我族的過程。滿人創立了清朝,照樣以中國人自居,並經由長期的內造,豐富了中華文化與民族融合。滿人如此,更何況是漢族的臺灣人?

  陸青亦接受進步價值

  “臺獨”走的路,是想抽離兩岸民族聯繫,就算做不到完全分離,也要臺灣人以“華人”自居,而非中國人,就像馬來西亞的華人認同。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思想上將臺灣與大陸愈拉愈遠,所以蔡英文一直在拼“進步的價值”,從西方引進新思維新價值,以切割兩岸“國族”認同。不過,這種手段的效果也在快速遞減,因為大陸在各方面的水準正在迎頭趕上西方,民眾也快速地吸收西方文化,臺灣現在高舉的進步價值,大陸人都不陌生,只是在某些價值的接受度上有所差異而已。

  如果你平常在大陸社群網站上觀察大陸青年的思想或價值觀,會發現與臺灣青年幾乎沒有兩樣,甚而已經成為意識形態之爭的繁簡中文問題,也有愈來愈多的青年在適應繁體字,甚至嘗試在生活中以繁體書寫。再者,臺灣爭議不休的同婚平權,大陸青年也有非常多挺同者,這現象至少顯示兩岸青年差距不大。

  兩岸民間只要多交流,雙方原本不多的歧異,很快地就會趨同,未來,政治干擾也勢必不能再有效影響臺灣人的中國認同。(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