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2005年09月02日 10:00:00  來源:
字號: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這樣兩岸青年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才能在大時代的發展當中充分地體現出來。

  民族主義源自何方

  針對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他説,圍繞這個問題的爭論,使他想起自從1990年參加海內外各種學術會議以來,每當談到臺灣問題,往往在爭論當中都會涉及到“民族主義”這個概念,美國、日本一些學者在各類學術會議上也經常指責大陸為實現兩岸統一的努力是所謂“過度的民族主義”。所以,很有必要對民族主義概念作一定剖析,廓清一些模糊認識。

  “民族主義”這個概念是起源於西方的。在18世紀以前,東西方各種文化、文明的政治統治方式的外在表現基本上是一種“普世主義”,具體形式就是皇權、王權和教權統治的國家形態。

  但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17世紀歐洲“30年宗教戰爭”,傳統的國家形態開始發生變化。特別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由於盧梭和伏爾泰一批學者的影響,“天賦人權”以及“公民社會”的概念開始産生。於是,“單一民族的民族國家”這種形態在法國大革命之後逐漸興起。隨之而來歐美各王國開始了“民族主義”指導之下的國家改造進程,或君主立憲,或資産階級革命。

  中國沒有趕上這班車。19世紀中期,中國的清朝維持皇權一係,並未構建制度上“民族主義”和現代國家形態,而是進行器物文明改良的“洋務運動”(“同治中興”),而在面對“明治維新”後“大和民族主義”的日本國對東亞傳統秩序挑戰的“甲午戰爭”中敗下陣來,臺灣被割讓,隨後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使中國逐漸淪落為半殖民地的境地。

  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

  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他説,民族主義是多層面的,我們看到孫中山先生完成辛亥革命之後提出的“五族共和”和我們現在形成的民族文化融合的中華民族意識,這是愛國主義和正常的民族主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中國就開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在現代歷史進程中“民族主義”的再造。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抗戰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我們《義勇軍進行曲》當中所唱的:“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新的長城”就是我們“新的民族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為了避免中華民族亡國滅種,在抗日戰爭中通過全民浴血奮戰,構建了一個“新的國家意識”和“新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與我們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多元民族融合的理念是直接相通的,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和民族進步的內涵。中華民族在維持本民族生存權利時構建的中華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今天又在和平發展中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民族主義”具有不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針對一些臺灣青年學生和學者對“民族主義”認識的偏頗,他説,我們不妨認真理性地思考,“民族主義”難道不是西方給那些不願意服從西利益的國家訂做的意識形態“帽子”嗎?“民族主義”因不同的國家民族在不同歷史環境和政治利益的驅動下,有不同內涵和表現方式。我們在衡量時必鬚根據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在整個世界構成當中所處的位置,以及是否尊重人類社會各民族平等相處、各文化文明相互尊重和容忍、各民族有選擇自身發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權利,在這些方面來判斷民族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和歷史意義。

  我的結論是:我們要拋棄“民族主義”中的狹隘部分,特別是帶有“民族沙文主義”的負面因素,以世界各民族、各文明平等相處、共同發展為目的,構建一個尊重歷史、民族文化認同的,尊重血緣、語言文化、宗教習俗的,尊重維持一個民族的自主獨立地位的、多元的、開放式的民族主義。

  但是,我們也要認清臺灣島內一部分人在某些政治勢力的挑動之下,正在滑向一種狹隘性的所謂“臺灣民族主義”,其核心概念就是“悲情意識”。通過不斷強化所謂的“臺灣人悲情”來挑動島內的省籍矛盾,挑動兩岸同胞的對立。我們説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大悲情”不應發展為狹隘的民族主義。臺灣的“悲情意識”是“中華民族悲情”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臺灣的悲情就是中國的悲情。這些悲情是帝國主義和列強侵略、宰割中華民族所造成的,是帝國主義挑動中國內亂的結果,不是兩岸人民造成的。同樣,臺灣地區因為歷史原因和兩岸長期隔閡形成的“小悲情”也不要導致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臺獨意識”。中華民族、兩岸中國人和全球中華兒女絕對不會容忍那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走偏到分裂中華民族和分裂祖國的地步。

  兩岸青年攜手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針對目前兩岸關係,他説,如果我們不講其政治層面,比如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看其根本,就是文化認同問題,更為關鍵的是認不認同中華民族,承不承認是中國人。僵局的造成島內某些政治勢力和主政者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不認同中華民族、詆毀中華文化。這種情況造成島內瀰漫著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和人為製造的對祖國大陸仇視,瀰漫著人為挑動的族群對立和省籍矛盾。

  大陸方面理解臺灣同胞特殊的歷史遭際,定會採取包容的方式、優惠的措施和大度的作風,使兩岸人民相互溝通交流,讓我們建立一個共同的記憶。同時,大陸方面也希望臺灣一部分民眾認清民粹式的“悲情民族主義”是危險的。“臺獨”是狹隘的民族主義、病態的“悲情意識”和極端的“隔絕心態”的混合體,是亞太安全穩定的最大威脅,是兩岸和平的最大障礙。

  “同學們今日是桃李芬芳,明天的民族的棟樑。”兩岸青年是中華民族的未來,代表著兩岸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的希望。這就要求我們年輕一代在思想上、在民族意識的培養上應當兼顧世界主義和民族主義,要用正常的心態面對經濟全球化,但同時也要注意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多樣化。不可否認,由於兩岸在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的遭遇不同,造成了中國不同地域民眾的歷史記憶有差別。但是,我們年輕人可以把這些包袱稍微卸下一部分,在共同交往當中形成新的歷史記憶和新的情感。面對未來,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這樣兩岸青年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才能在大時代的發展當中充分地體現出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季水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