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520沉默之後 蔡英文面臨兩條路線的選擇

2017年05月23日 08: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3日發表社論指出,5月20日就職週年前夕,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取消和媒體的茶敘,陳水扁則腳踩著臺中監獄的紅線直接向蔡英文當局嗆聲,“讓我講個話會倒嗎?”陳水扁的囂張,讓人們回想起他任內8年的種種蠻橫、狡賴、貪瀆行徑,是如何導致民進黨兵敗如山倒。而蔡英文面對520的沉默,則讓人好奇她如何面對自己執政1年的挫敗:將轉向強硬和挑釁?或轉向靈活與務實?

  如果蔡英文選擇了前者,她就是選擇了陳水扁的短線、投機、烏賊路數;那麼,蔡當局極可能步上陳水扁執政的後塵,把臺灣帶向紛亂與衰頹。如此一來,她恐怕更難擺脫民意流失的困境,並勢必再度坐實“民進黨不會執政”的觀感。但是,蔡英文也可以選擇一條與陳水扁不同的路,不靠政治催眠,不靠民粹簇擁,不靠收買抹黑,而靠著專業、智慧與靈活,讓民進黨二度執政為臺灣留下有意義的資産。

  該社論表示,過去的一年,外界應看得出來,蔡英文確實有意識地避免使自己掉入“陳水扁陷阱”。從人事的“老藍男”佈局,到若干職位的安排,皆可見其用心。但是,光這些表面的安排是遠遠不夠的;原因是,這雖在形式上表現了局部的平衡感,但在職能上卻無法發揮出他們的實際專業作用。亦即,這些佈局的“象徵性”高於“功能性”,在實際決策運作上,多數所謂“老藍男”仍得聽命於民進黨和政的一條鞭指導,沒有多少專業發揮的餘地;而一旦決策受到抨擊,他們又首當其衝成為被怪罪的對象。

  這種現象,一年來屢見不鮮。包括林全日昨談到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之備受爭議,竟將擘劃能力不足的問題一舉推給“國發會”公務員化、“沒有智庫功能”云云;至於臺當局硬要在短短3個月拼湊出8千多億(新台幣,下同)的綁樁計劃,則彷彿一點責任也沒有。如此責任感輕薄的臺當局“行政院長”,既不將行政團隊看成一個整體,又輕率推動超乎能力所及的揮霍建設,面對低迷的支援度而毫無愧疚感,這絕非一個正常“內閣”該有的現象。

  該社論認為,根據最近一份民調,林全行政團隊的滿意度僅剩兩成,唯一滿意度超過不滿意度的官員,是任期制的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但是,林全宣稱他未把彭總裁當成“喜歡”的人。更嚴重的是,整個“行政院”的“辨識度”出奇地低,民眾不知道首長姓名以及他們決策的比率高達4至5成。此一現象,其實也高度反映了蔡當局的核心病灶:其一,許多政策都是“由上而下”推動,或“由黨而政”發動,許多官員根本插不上手。其二,臺當局決策基本上是“政治挂帥”,沒有太多專業發揮的空間,這樣的決策很難不流於偏歧。

  陳水扁之所以敢大聲嗆蔡英文,當然是摸清了蔡當局的斤兩,知道此刻可以向她下手。同時,他也自恃擁有諸多“阿扁們”的支援,可以繼續向“小英”施壓勒索。亦即,一週年正是個微妙的關頭:當蔡英文的支援度越來越低,到了僅剩綠營基本盤的地步,她會不會為了只求自保而向深綠屈服,並在政策及人事上向他們作出更多讓步?或者,蔡英文仍記得執政的初衷,會選擇走回中間路線爭取多數民意的認同?

  該社論指出,當然,蔡英文也可能選擇繼續她第一年的強勢領導模式,不進行任何調整。這點,從她最近宣稱自己做事不是“為了民調”而是“為了臺灣”,以及“改革不怕得罪人”等語,或可看出一些端倪。但是,如此執拗,恐怕無助改變臺當局能力受到質疑的困境,只會使情況愈發惡化。她的最佳選擇,是回歸自己從政的原點,聽取人民的聲音,拋棄黨派之見,務實地修正自己的執政模式,合理地調整人事。蔡英文最大的敵人,不是在野黨,也不是被人民唾棄的陳水扁,而是她自己。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