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港媒:大陸方面接受過“一中各表”嗎?

2017年05月23日 07: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5月23日發表特約評論員陳勤浩的評論文章指出,“九二共識”的核心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將“九二共識”説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或者在“九二共識”前面或後面硬要帶上“一中各表”,不但將表述方式變成表述內容,也容易混淆兩岸均堅持“一中”原則與雙方對“一中”涵義不同認知的區別,從而造成雙方同意就“一中”含義“各説各話”的假像。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新黨主席郁慕明近日接受中評社專訪,談到中國國民黨主席候選人的兩岸政策時表示:有人主張“一中同表”,表示中國國民黨內有人遵從國民黨的精神,假設不是“一中同表”,而是“一中各表”,而且強調“不統不獨”,那就會連國民黨內都有人質疑國民黨是不是只是想偏安的“臺灣國民黨”?如果真的是這樣,是不是就不要霸佔“中國國民黨”這個名稱?

  馬英九近日到臺灣東吳大學演講稱,“一中各表”是好設計,讓臺灣有呯吸空間,可以發展關係,對大陸也好。18日晚,他到新竹中華大學暢談國際觀,有學生問到大陸是否不承認“一中各表”時,馬英九説,要知道,“九二共識”香港開會雖然沒有交集,但事後雙方的電函,展現充分尊重與接受。

  亊實真是如此,大陸方面有接受過“一中各表”嗎?

  先來看看它的來龍去脈吧: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大陸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在香港就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討論,雙方各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但都很難達成一致。會談將結束時,臺灣海基會又増提3種表述方式,並建議“用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錶述一個中國原則”。後經雙方函電往來,至11月中旬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大陸海協會11月16日正式回函通知臺灣海基會:“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在海峽兩岸亊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函義。”12月3日,臺灣海基會函覆大陸海協會,對達成共識未表示異議。

  1995年8月,時任臺灣海基會秘書長的焦仁和首次將1992年兩會達成的這一共識,概括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大陸方面一直沒有接受,到1999年更明確反對這個説法。後來被“九二共識”所取代。

  這就是“一中各表”的由來。由此可見,大陸方面之所以不接受“一中各表”,是因為在達成“九二共識”的過程中,雙方各自用口頭方式錶述是達成共識的方法,並非共識的內容本身。方法與內容是不同的概念,把表述的方法説成表述的內容,並刻意強調“各表”這個方法,來虛化“一中”這個內容,這好比一個人昨天戴過一頂帽子,今天就認定這頂帽子就是那個人一樣不合邏輯。

  “九二共識”的核心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將“九二共識”説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或者在“九二共識”前面或後面硬要帶上“一中各表”,不但將表述方式變成表述內容,也容易混淆兩岸均堅持“一中”原則與雙方對“一中”涵義不同認知的區別,從而造成雙方同意就“一中”含義“各説各話”的假像。正是由於“一中各表”留有被刻意解讀的空間,當年李登輝就曾企圖將“特殊國與國關係”塞進“一中各表”。

  國民黨有些人將“一中各表”當作通天長梯,以為有了“一中”,就比民進黨強,就可融通兩岸;而有了“各表”,便可打開國際空間,安慰臺灣民眾,這未免有點如盲人摸象,刻舟求劍。刻意將各表內涵化、神格化,説穿了,無非是要製造出這樣的語境:你表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我表我的“中華民國”,大路朝天,各走半邊。正是這個“一中各表”與“不統、不獨、不武”三不政策,構成了國民黨8年執政時期的核心論述。

  2008年馬英九執政時,兩岸關係剛從法理“臺獨”引發的戰爭邊緣上緩過勁來,大陸方面為顧全大局,只要臺灣堅持“九二共識”,對“九二共識”後面捎帶的“其他論述”也就暫且睜只眼閉只眼。但這不表示大陸默認或接受“一中各表”。

  經過2014、2016兩次大選的挫敗,事實已證明馬英九“一中各表、只經不政、不統不獨”的政策,使得臺灣民眾意識形態滑向“臺獨”的比例和速度,並不亞於陳水扁時代。反而在馬英九卸任一年後,支援“臺獨”的比例下降了5個百分點,創下10年新低。這10來正反兩方面刻骨銘心的經驗教訓表明,如果國民黨不能很有智慧地提出兩岸政策新思路,在國家認同上有新的論述和表態,如果依然還是開口閉口不離“一中各表、不統不獨”,誰又能保證國民黨不會重蹈馬英九的覆轍呢?(作者陳勤浩,是北京清華大學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