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轉型正義”只為財 民進黨別裝了

2017年04月13日 08:2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4月13日發表社論説,蔡當局高喊了一年的“轉型正義”,至今仍然震耳欲聾;但是,在正義之神不斷假凡人之手行踐實施之後,其原本面目似乎也逐漸變得清晰可辨。歷經“不當黨産”的追討、“附隨組織”的清算、“促轉條例”的爭議,到“財團法人法”的制訂,島內主政者越打越熱的“轉型正義”牌,似乎全簡化成只為了“錢財”;沒有財産可爭之處,正義也就匆匆行過。

  最明顯的例子是,民進黨上月草草完成民進黨版“促轉條例”草案的初審,對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完全略而不提,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等人為此大呼不平。其中原因,不難理解:民進黨黨版的“促轉條例”的主要興趣只在追討國民黨黨産,但是,在黨産問題被切割移至“不當黨産條例”交由“黨産會”另案處理後,儘管“促轉條例”仍殺氣騰騰,但民進黨的志趣已大不如前。

  進一步看,處理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當權者必須逆轉角色,採取非主流的思維,耐心聆聽並解析複雜而久遠的原漢糾葛,才知道要如何著手處理其失去之正義。對於一向追求政治速效的民進黨而言,這樣的工程一則太過浩大,二則可預期的回收太少,因此覺得不值得付出。事實上,民進黨高談闊論的“轉型正義”,始終只願從日本戰敗之後起算,就是為了便於剝削臺灣民主化的果實,從國民黨身上榨取自己的利益。而如果真要認真處理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則臺當局必須奉還土地、回復真相;對此,民進黨意興闌珊,也就不難想像。

  顧立雄領軍的“黨産會”自去年8月底成立至今,即將屆滿8個月。這8個月期間,黨産會磨刀霍霍,除凍結國民黨資産和賬戶,認定多項企業為“不當黨産”,更大張旗鼓調查了多個早年成立的血液基金會、婦聯會、“救國團”等所謂“附隨組織”。其中,婦聯會甚至主動宣佈捐出160億元(新台幣,下同),作為臺當局推動長照的專款。

  黨産會這段期間究竟“沒收”多少“不當”黨産,這些款項目前的處理進度為何,未來將如何運用,顧立雄有必要公開向社會大眾作出階段性交代,以昭公信。否則,如果只是將一堆錢從國民黨的黨庫裏掏出來,卻旋即被送進民進黨或其附隨組織的私口袋,甚至流向行方不明之處;那麼,這樣的“轉型”,又彰顯了誰的“正義”?

  再以最近頗滋爭議的“財團法人法”草案為例,除了“立法”邏輯令人難以茍同外,也暴露了民進黨表面上高呼轉型正義,實際上“攏是為著錢啦”的企圖。一些早年接受日據遺産而成立的財團法人,因受惠年代久遠及土地增值等因素,名下擁有龐大資産。民進黨覬覦這些財産,卻礙于現行“民法”規定,無法強制加以處分;因而刻意制訂“財團法人法”,增訂可以透過解散、合併手段將這些資産納為公有的條款。如此赤裸裸的用心,又真能標舉為“轉型正義”嗎?

  事實上,從某個角度看,臺灣一些日據遺産之所以能保全至今,而未遭變賣或流入私人手中,恐怕還得感謝這些財團法人消極保存。試想,如果這些資産變成臺當局可以操控之物,可能早就被開發、出售,揮霍殆盡。再説,臺當局對於財團法人,除了可透過董監事會議予以引導、制約,也有各種法律途徑足以監督。如果發現財團法人運作有任何踰法或不當行為,臺當局作為監督者,自可將犯罪者移送法辦,或將違規者撤職解職。可議的是,“財團法人法”卻一心只想要將這些老財團法人名下的資産變賣,而不是要導向正常運作。這種“拜金”思維,眼中只見財産,豈是一個高呼“轉型正義”的臺當局表現?

  蔡當局高調標舉的轉型正義,落實在行動中,卻只見秤斤論兩的金錢算計,包藏著自我擴權的用心。這樣的正義,未免太廉價!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