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馮世寬為何渲染大陸軍事威脅

2017年03月24日 08: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4日社論指出:臺灣“國防部長”馮世寬説,大陸火箭軍對臺部署可精準打擊的東風16型彈道飛彈,海空軍也不斷升級武器裝備,引進俄制蘇35飛機並換裝自製殲20戰機。不僅如此,大陸還頻繁繞經臺灣周邊海空赴西太平洋執行遠海訓練,馮世寬認為,大陸將加大軍事恫嚇力度,並引導臺灣朝向其設定目標發展。

  社論指出,大陸從未放棄對臺軍事鬥爭,近年推動軍改,提升軍事軟實力,加上兩岸實力對比失衡,大陸對臺戰力不斷提升,是可以預料的結果,臺灣理應審慎以對。何況兩岸關係已由馬英九執政時期的互信與合作,墜入目前的互疑與冷和,稍有不慎即可能釀成禍端。臺灣本應不斷累積善意化解對岸疑慮,馮世寬卻反其道渲染對岸軍事威脅,釋放強硬訊號,個中原因值得推敲。

  蔡當局的兩岸政策承受巨大壓力,社會各界要求正視兩岸關係根本問題、及時改弦易轍,呼聲此起彼落。為了緩解這一壓力,蔡當局一方面向外界保證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一方面卻想方設法要推卸責任,讓外界覺得兩岸關係陷入困境,主要責任在大陸,自己已盡“最大的克制”。先前所謂“決策高層”放話指責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現在則由馮世寬確認大陸部署東風飛彈,都是基於同樣的思路,都在強化“責任在大陸”的社會認知。

  渲染大陸軍事威脅也有助於爭取預算,美國不斷要求臺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重要指標就是將臺灣的“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3%,蔡英文及馮世寬都曾做出承諾。馬當局任內除第一年大致達到此目標外,以後連年下降,蔡當局時代也同樣維持在2%左右,今年臺灣“國防預算”小幅增長達到3217億元(新台幣,下同),佔GDP的2.05%。

  不過蔡當局未來軍事支出需求卻極為龐大,許多計劃如自造艦艇、自造飛機,以及F16戰機性能提升案、天弓3型飛彈量産案等,未來幾年都將進入預算高峰期,馮世寬才不斷向“行政院”爭取未來“國防”預算要達到4000億,但要達到3%的目標,恐怕至少要編列4500億元。在這種情況下,渲染大陸軍事威脅自然有助於爭取“立法院”的支援。

  但是,臺灣之所以一直難以快速增加“國防預算”,其原因並非對大陸的威脅渲染得不夠,而是臺當局財政收支結構決定。臺灣的稅負比重相對較低,大概佔GDP的13%左右,臺當局財政收入原本就不高,近年教育支出和福利支出連年增長,分別達到3879億和4606億元,即便是這樣,健保和年金仍都面臨財務困境,這部分支出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增加“國防預算”必然帶來排擠效應。如若採取舉債方式,也同樣存在巨大風險,因為臺當局負債已經高達34.7%,已經接近舉債上限的40.6%,舉債空間相當有限。更何況,現在臺當局“行政院”剛剛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也要編列大量預算投入軌道建設、數位文創和其他基建領域,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提升“國防預算”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顯而易見,蔡當局的決策空間十分有限,與大陸硬拚軍備競賽,一方面很難達到目標,另一方面也會排擠社福和經濟建設投資,反而是傷害己方實力,很難持久。因此,蔡當局也只能轉換思維,透過創造和鞏固和平,來降低“國防預算”。

  事實上,大陸一直以來的目標都很清晰,就是確認“九二共識”兩岸“一中”,並在此基礎上深化兩岸交流。當前兩岸關係急凍,大陸仍不斷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實已經展現和平的誠意。

  蔡當局若能了解大陸的這一戰略目標,即可知道大陸並沒有意願挑動兩岸緊張局勢,雖然大陸對臺軍事部署一直存在,但這些更可能是常規的準備,且同時針對當前東北亞的戰略格局變動,不必做負面解讀。

  文章最後説,大陸雖然堅持和平道路不動搖,但其實也開始感受到兩岸的風險,並預作軍事準備。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不在大陸怎麼做,而在蔡當局該怎麼做。如果蔡當局能採取措施引導大陸繼續朝向和平發展的道路,大陸再加強軍事準備自然也就失去正當性。當務之急就是不要逃避責任、不要渲染對岸威脅,儘速與大陸展開協商。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