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當局為何急著進口日本核輻射食品?

2016年11月16日 07:0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當局“行政院”主辦的最後一場“日本食品輸臺公聽會”11月14日在花蓮登場,開場半小時就發生流血衝突。此前在桃園、新北、臺中和臺北的公聽會現場,也幾乎都是在“全武行”下狼狽收場。民意強烈反彈之下,有人質疑,臺當局主管食品安全的到底是“衛福部”還是“喂輻部”?臺媒認為,抗議不斷是社會表達對福島等地核災食品的不信任,守護食品安全的高標準怎能淪為籌碼。既然這樣,民進黨當局為何仍然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來強渡關山?

  掩耳盜鈴的公聽會

  在公聽會的報告中,臺當局再三強調島內法規對食品輻射容許量限定多嚴。然而,人民並不買賬,不少民眾擔心吃下肚後“生物累積”的危害。有環保團體痛批“衛生福利部”日前公佈的“跨部會赴日考察報告”內容不實,到臺北地方法院告發“衛福部長”林奏延偽造文書,對輻射管製劑量與管制國家填載有誤,企圖誤導民眾。

  看到民進黨當局吃下秤砣鐵了心,臺灣地區的縣市議會也不幹了。桃園市議會國民黨團14日提案修改“食品安全衛生自治條例”,明文禁止日本核災食品在桃園販賣。另外,高雄市、臺中市、新北市、臺南市、新竹市、嘉義市等10縣市議會也將提案並跟進。連民進黨黨籍的“立法委員”林淑芬都出來説,製造輻射污染錯誤的日本政府,憑什麼逼迫別的地方別的人民為此埋單?

  有臺灣媒體認為,守護人民食品安全是當局天職,絕對沒有退讓餘地。可惜的是,在這件事情上外界看不到當局相關單位的有利證詞。馬英九時代的“總統府”副秘書長羅志強表示,日本食品核污染本是科學問題,但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蠻幹,反倒顯示了執政黨心虛。這一切不禁讓人強烈質疑,“蔡英文怕什麼?”就算日本核災地區的食品沒有問題,民進黨掩耳盜鈴、雞鳴狗盜式的公聽會,也會讓人懷疑蔡英文想用民眾健康去交換日本對她的支援。

  臺當局的三重罪

  掩耳盜鈴是指無視島內民眾健康,反而替日本食品背書。雞鳴狗盜則指為了讓議題儘快通關,祭出沒有格調的政治操作手腕。在臺灣舉行公聽會,至少應提前1周預告。蔡英文當局集中3天趕辦10場公聽會,還挑在連假前一天晚上公告,這種“夜襲”戲碼和舉辦密度,擺明瞭是害怕人民參加時表達反對意見。

  當年因為兩岸服務貿易議題,馬英九當局花費鉅額人力物力舉辦了100多場公聽會和座談會,綠營仍説不透明、不公開,痛批是“黑箱操作”。如今倒好,民進黨樹立了“沒有最黑,只有更黑”的新標桿。有“立委”發表聯合聲明稱,民進黨執政前拼死拼活反對美國牛肉進口,稱是為臺灣人健康而戰,不料執政後迅速改口,如今又要放行日本核災食品。有人諷刺説,對比民進黨“在野”時常懸之於口的“程式正義”,原來這就是蔡英文的謙卑謙卑再謙卑、溝通溝通再溝通呀。除了誠意缺缺,無視“程式正義”搞“暗箱”,快速變臉顛倒黑白,挑起惡鬥賊喊捉賊,當年綠營指責別人的,如今一樣不少,似乎變本加厲成了新當局施政的“標配”。

  面對“心中只有政權,沒有人民”的指責和輿論壓力,綠營和當局又使出“禍水外引”的高招。民進黨發言人黃適卓將公聽會混亂“歸咎”于國民黨。國民黨反嗆,蔡英文才是最大的“黑道”。此情此景,讓夾在中間的公務員隊伍左右兩難。“農委會”國際處處長陳俊言一怒之下鬧起了辭職,直言政黨間只有立場沒有是非的惡鬥,除了撕裂社會,更妨礙民眾對政策的知情權。

  被吃定的都有誰?

  話説回來,民意洶洶,蔡英文幹嘛還這麼著急?

  臺灣聯合新聞網一語道破天機: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及美國變天的情況下,在秘魯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與安倍的會面將成為臺灣唯一的“亮點”。促成會面不能空手,解禁福島産品便成為送給安倍的最好伴手禮。

  另外,臺日經貿會議將在11月27日舉行,民進黨希望簽署臺日版的自由貿易協定。而日本早就放出風聲,不解禁福島産品,簽署協定想都別想。於是,開放核災食品就成了談判籌碼。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質詢時問到日本國會議員對臺的施壓,臺外事部門負責人李大維點頭答“對”。雖然後來臺“外交部”出面消毒否認施壓一説,但民眾和外界心中早就有一桿稱。

  問題是,一廂情願地示好、買賬有用嗎?就在上月“臺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上,臺灣並沒有爭取到衝之鳥礁周邊海域捕魚權。有臺媒評論一針見血指出,日本最害怕兩岸在釣魚島問題上聯手,現在臺當局一面倒讓日本沒了顧慮。沒有多少議價能力的臺灣,自然被吃定——以肉飼虎,虎愈貪。

  更嚴重的是,民進黨當局用虛幻的臺日經濟協議,來換取福島核災産品輸入,這無疑動了全體臺灣民眾的健康和食安奶酪。用羅志強的話説,蔡英文不要低估民怨,民進黨從年金、一例一休到這次食品問題一再食言,跋扈地一路蠻幹,民調崩盤尚在其次,難道要把民眾逼上街頭,讓蔡英文在示威聲中踉蹌下臺?(記者 任成琦)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