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大陸的民意難道就不是民意嗎?

2016年08月26日 13: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説,蔡英文在兩岸議題上的最主要訴求就是“民意”,但兩岸關係是兩岸雙方的事情,難道臺灣的民意是民意,大陸的民意就不是民意?社論指出,蔡當局必須重視大陸民意的發展趨勢,避免再用“反中仇中”的話語挑起兩岸對立。如果蔡當局能夠讓大陸民眾感受到改善兩岸關係、提升兩岸民眾福祉的誠意,應該也能喚回大陸民眾對臺灣的善意,這反而能讓臺灣獲得更大的戰略縱深。

  社論摘編如下:

  蔡英文自從競選開始至今,在兩岸議題上的最主要訴求就是“民意”,在她看來,臺灣人民維持現狀的主流民意,是抗衡大陸的堅強後盾,她主張的“維持現狀”和國民黨8年最大不同處,在於兩岸關係的推動,必須基於民主原則和普遍民意。

  看起來有點迴圈論證的意思,一方面要遵循維持現狀的民意,另一方面又將現狀定義為遵循民意,結果等於什麼都沒有主張。當然,若兩岸關係可以由臺灣單方面決定,無論她如何論述都不會影響大局,只要能夠説服臺灣人民即可,如果兩岸關係沒有危機,人民其實也不會太關心兩岸議題。

  問題恰恰在於,兩岸關係是兩岸雙方的事情,從來都不是一方可以單獨決定。蔡英文遵循臺灣民意處理兩岸問題的論述顯然經不起檢驗,比如當大陸因為蔡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而中斷官方交流以後,蔡當局又將如何與大陸協商?現在的問題更在於,若臺灣可以依據民意行事,大陸也同樣可以,若大陸也依據民意採取相關措施,臺灣又如何自處?難道臺灣的民意是民意,大陸的民意就不是民意?還是説兩岸關係只需要遵循臺灣民意,大陸民眾無權置喙?

  事實顯然不樂觀,縱使蔡當局可以完全不顧大陸民意,但大陸民意還是會讓蔡當局的兩岸政策更進退維谷。先從大陸民眾對臺灣的觀感來看,自從2008年兩岸進入大交流大發展階段以來,大陸民眾對臺灣的態度經歷了一番劇烈的變動。剛開始接觸時,大陸民眾對臺灣一片讚揚,大陸媒體更專門做了專題稱“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不過,隨著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大陸民眾也看到臺灣的缺點,政客推波助瀾的“反中仇中”舉動,也在交流過程中傳回大陸,讓大陸民眾見識到臺灣社會暴戾理盲的一面,這種仇視和敵意也讓大陸民眾感到不可理喻,特別是對陸配、陸生的歧視待遇,讓大陸民眾意識到所謂民主政治,也會産生錯誤乃至荒謬的政策。事實上,連許多臺灣人自己都覺得這些做法不可取,又怎能認為大陸民眾就理應接受?

  之前反對黨為了一時政治動員而操作的“反中”民意,成功打擊了國民黨,但也激起了大陸民眾的反感,而現在民進黨已經成為執政黨,當年種下的惡果如今要自己承受,連帶整個臺灣都受到連累。最近半年不斷傳出陸客數量限縮、陸生來臺意願下降等訊息,倒退現象實際上與大陸民間對臺灣的負面觀感上升關聯更大。需知大陸正在積極推動各國免簽待遇,大陸游客出境旅遊的選擇逐漸增加,自然會挑選更友善的地方,臺灣若不積極改變“仇中”思維,積極吸引陸客,陸客當然會減少。對陸生來説,也會因為不斷傳出的敵對行為而卻步,更何況現在兩岸關係不穩,許多陸生的家長也不願意冒這種風險。

  蔡當局恐怕低估了大陸民間的自主性,更低估了這種趨勢背後的深遠影響,民意如流水由此可見一斑。

  蔡當局必須重視大陸民意的發展趨勢,摒棄過去政治動員的思維,避免再用“反中仇中”的話語挑起兩岸對立。蔡當局應該採取積極措施營造兩岸友善氛圍,特別是對陸配、陸生的待遇採取實質的友善政策,讓大陸民眾感受到新當局對大陸的善意。如果蔡當局能夠讓大陸民眾感受到改善兩岸關係、提升兩岸民眾福祉的誠意,應該也能喚回大陸民眾對臺灣的善意,這反而能讓臺灣獲得更大的戰略縱深。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