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若不能參加國際民航大會 責任究竟在誰?

2016年08月08日 09: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針對臺灣要求參加第39屆國際民航大會一事,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4日應詢表示,對於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我們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即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通過兩岸協商作出安排。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發言人對國臺辦的回應表示“這是預期中的説明”。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7日真對此事發表社評指出,為什麼民進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毫無疑問,民進黨當局是想先打預防針,把不能參與ICAO的責任歸咎於大陸的打壓,既可以挑起民眾對大陸的不滿,也可以轉移民眾對民進黨執政不力的注意!對於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大陸的立場一貫都是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通過兩岸協商作出安排。上次大會如此,這次大會也一樣如此,並未改變。為什麼上次臺灣能夠參加,而這次卻不能?臺灣難道沒有責任嗎?民進黨當局不斷要大陸釋出善意,可是民進黨當局本身釋出了善意嗎?

  社評摘編如下:

  第三十九屆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下月即將登場,陸委會日前主動出擊,希望兩岸協商,陸方能對臺灣人民釋出善意;國臺辦隨即以“只有確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兩岸才可能就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進行協商”回應;可以預見,臺灣要想參與今年的ICAO必然難上加難。

  陸委會日前聲明,希望兩岸應在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基礎上協商,妥擬雙方都認同的新方向及新做法,即以“中華臺北”名義及ICAO理事會主席“特邀貴賓”身分出席。

  就事論事,民航局負責臺北飛航情報區的航管責任,去年共提供153萬架次航管服務,運送高達5800萬人次旅客,參與ICAO活動,確實理所當然,也有其必要。不過,臺灣參與國際組織,一向是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上次ICAO臺灣能夠與會,固然是馬當局積極在美國遊説,促成美國力挺臺灣參與ICAO;但真正的關鍵,還是大陸基於兩岸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不再阻撓。當時的ICAO大會主席柯貝就坦言“臺灣出席這次ICAO,是因為中國政府建議邀請,我決定以主席貴賓的名義邀請臺灣,所以臺灣代表團才會在這裡”。

  如今,民進黨當局上臺,儘管美國政府依舊表態“支援臺灣有意義的參與ICAO”,但大陸已經表明,“只有確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兩岸制度化交往才能得以延續,兩岸也可能就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進行協商”。

  換言之,在民進黨當局認同“一個中國”原則之前,兩岸聯繫溝通機制不會恢復,兩岸就ICAO進行協商的可能性當然也就機會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發言人對國臺辦的回應表示“這是預期中的説明”。顯見民進黨當局早就了解今年參與ICAO的機會微乎其微,但至今又不肯認同“九二共識”,只不斷要求大陸釋出善意。

  為什麼民進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毫無疑問,民進黨當局是想先打預防針,到時候再把不能參與ICAO的責任歸咎於大陸的打壓,既可以挑起民眾對大陸的不滿,也可以轉移民眾對民進黨執政不力的注意!

  這種方式原本就是民進黨一貫伎倆,不足為奇。問題是,對於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大陸的立場一貫都是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通過兩岸協商作出安排。上次大會如此,這次大會也一樣如此,並未改變。為什麼上次臺灣能夠參加,而這次卻不能參加?臺灣難道沒有責任嗎?

  再説,民進黨當局不斷要大陸釋出善意,可是民進黨當局本身釋出了善意嗎?遠的不談,像近期雄三飛彈誤射,臺灣在第一時間不通知飛彈射向的大陸,卻是與此無關的美國、日本;陸客團車禍24人喪生,蔡英文卻不致送輓聯,也不派人致意;試問,這些是善意嗎?海基會改組,任期未到的蘇起和張榮恭被要求請辭、“國史館”頒布新規定,限制大陸及港澳學者調閱館藏檔案,這些又是對大陸友善的表示嗎?

  總之,我們十分盼望臺灣參與ICAO,但也希望民進黨當局必須體察國際政治現實,不要老是以激起民粹反中來欺騙民眾,更不要一味妄想“倚美抗中”,因為那樣只會使臺灣的國際空間更小。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