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阻撓兩岸學術研究 繼續“去中國化”

2016年08月05日 07: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媒體報道,島內“國史館”修改借閱規則,從8月1日起拒絕大陸、香港、澳門的學者調閱館藏,而島內學者也從以往的“隨到隨借”模式改為申請預約制度,審核期長達15天。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民進黨此舉是“去孫化”、“去蔣化”、“去中國化”的一環。“國史館”限制借閱,勢必給海內外學者帶來諸多不便,更影響兩岸學術交流。民進黨當局為了淡化歷史,切斷兩岸的歷史聯結,當然不樂見兩岸學界研究中國近代史。

  評論摘編如下:

  此消息一齣,兩岸學界譁然。藏有大量1949年以前的蔣介石與“民國”時期檔案的“國史館”向來是兩岸研究近代中國史的學者必訪之地。如今“國史館”限制借閱,勢必給海內外學者帶來諸多不便,更影響兩岸學術交流。

  島內學者批評蔡英文當局搞“文化臺獨”,企圖從學術方面切割兩岸聯繫,下一步便是要修改“國史”。

  “國史館”稱,因大陸未對臺開放資料,基於“平等互惠原則”,所以拒絕大陸等地學者借閱。其實,大陸圖書館並未限制臺灣學者調閱資料,中央級圖書館如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最近因優化數位系統而暫時對全球關閉,並非針對臺灣。至於國家級檔案,大陸方面不對外借閱已是行之有年。

  但島內“國史館”以往對借閱對象並不設限,民進黨一上臺即立新規,打著“平等互惠”的旗號阻撓大陸學者研究,根本就是雙重標準:大陸讓臺生納入當地醫保,但臺當局卻遲遲不把陸生納入健保;臺灣給予泰國、汶萊免簽證,但泰、文兩國並未給予臺灣同等待遇。看來,民進黨當局“平等互惠”的標準是因人而異。

  “國史館”是兩岸學者研究的重要資料庫,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文獻、檔案和圖片,包括1949年以前的重要資料、抗戰勝利後的檔案、領導人決策等詳實紀錄,而且對蔣介石物件的收錄也很齊全,包括北伐、統一、抗戰、戡亂等時期留下向函稿、電文、日記、信件、書籍、輿圖、影像資料等“大溪檔案”。這些史料有助於學界更深入地探究中國近代史,因此“國史館”對兩岸學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民進黨當局不僅禁止大陸學者借閱相關資料,對島內學者也進行審核,顯然是要給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製造障礙,嚴重破壞島內學術研究的氛圍。

  其實,民進黨此舉並不難理解。這是該黨“去孫化”、“去蔣化”、“去中國化”的一環。民進黨依然奉行“臺獨”黨綱,而“獨派”最忌諱的便是“民國史”。它是兩岸重要的歷史聯結。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1949年以來,儘管大陸與臺灣尚未統一,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但民進黨當局為了淡化那段歷史,切斷兩岸的歷史聯結,當然不樂見兩岸學界研究中國近代史。

  島內不少青少年正是對歷史不甚了解,因而無法理解兩岸若同屬一個國家為何又分隔多年,以致以為臺灣是一個“獨立國家”。

  現今民進黨上臺後又搞“文化臺獨”,繼續推動“去中國化”,只會使臺灣青少年繼續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産生誤解。兩岸學界儘管面對臺當局的阻撓,仍應攜手合作,共用史料,幫助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