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衝之鳥之爭 臺灣罩門仍在兩岸關係

2016年08月03日 09:44: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原定於7月28日舉行的“臺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首次會議,由於臺方“準備不及”的原因推遲,延到何時尚未有定論。預期此次對話的重頭戲,將是確認日方所控制的“衝之鳥”究竟是島還是礁,以及由此所衍生的漁權問題。此時正逢南海仲裁案結果宣佈不久,蔡當局在此過程中前後矛盾、進退失據,是否為避免重蹈覆轍,才需要更多“準備”?

  其實仔細想想,就不難明白蔡當局為何對談判臨時叫停。目前,蔡當局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困境,因而舉棋不定,難以確定談判的立場,以及對內、對外的説帖。

  如果蔡當局接受日方立場,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交好日本,攜手對抗大陸,這符合綠營的基本政治立場。另外在接受日方立場、取得日方諒解的前提下,很可能爭取到與日方共用部分漁權,讓蔡當局對臺灣內部能有所交代。既然蔡當局多次強調重視臺日關係,會做如此盤算並不令人意外。

  但如此一來,蔡當局付出的代價很可能遠大於取得的收益。

  代價之一,就是雖然有機會爭取到部分漁權,但如此卑躬屈膝換來的權利施捨,將會引發島內的強力抨擊。特別是在蔡當局的施政滿意度和民調已不斷下滑的情況下,在談判中的軟弱立場將加深對蔡當局的負面評價,對民進黨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臺方若接受日方睜眼説瞎話的無理訴求,雖然有可能交好日方,但明顯違背國際的主流看法,甚至會得罪同樣主張漁權的其他國家與地區,這對蔡當局努力爭取的“國際空間”,無疑是巨大打擊。

  如果臺方從一開始就否認日方主張,據理力爭衝之鳥是礁不是島,漁權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臺灣漁船當然可以進入附近海域捕魚。但伴隨而來的,是“力”而非“理”的問題。面對日本公務船對臺灣漁船的驅趕、扣押,蔡當局勢必派船“護漁”,但臺灣的海上力量顯得勢單力薄,是否能有效抗衡日本是個大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果因衝之鳥的漁權爭議,導致臺日摩擦、不睦,會對綠營念茲在茲的“抗中”大業帶來負面影響。在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動蕩的局面下,臺日間出現矛盾是蔡當局非常不願見到的。

  如此説來,蔡當局的兩難局面就呼之欲出了。如果接受日方主張,將受到島內抨擊與國際主流觀點的批判;如果拒絕日方的立場,又擔心損及臺日關係,無法有效攜手應對大陸。無怪乎蔡當局難以抉擇,需要更多時間充分“準備”,其實就是想以拖待變,看看局勢是否會自然産生變化,幫助綠營解套。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臺灣海洋政策的困境,根源就在於兩岸關係走差,才需要顧忌日本,無法放手爭取自身的權益。蔡當局其實根本不用捨近求遠,費盡心思和日本週旋,反而應該先致力於改善兩岸關係,和大陸合作。如此一來,無論是鬥理還是鬥力,臺灣都將立於不敗之地。這樣的保障不僅在東海如此,在南海也依然有效,這才是臺灣經營海洋的聰明之道。(作者黃宗昊,臺籍學者,上海交通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