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遭遇青年認同危機 國民黨如何枯木再逢春?

2016年04月07日 10: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國民黨臺北市委員會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辦了一場新徵黨員宣誓授證典禮,也就是新黨員入黨儀式。在宣誓加入國民黨的40多名新黨員中,不但大部分是年輕人,其中最年輕的還是一名16歲島內中學生。在國民黨處於“風雨交加”的困頓階段,特別是遭遇島內年輕人認同危機的特殊時期,這種較具象徵性的儀式,不可諱言對國民黨將産生一定的正面效益。不過,其中有名女黨員上臺發言時,卻戴著口罩,還要求島內電視臺把她的畫面剪掉,理由是不想因為加入國民黨而被“網路霸淩”。這一看似稀鬆平常的小插曲,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國民黨在爭取青年認同的面向上,已深陷於危機窘境之中。

  青年支援被逆轉 認同危機愈演愈烈

  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代表國民黨出征的馬英九斬獲765萬票,得票率高達58.45%,拿下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史上最高得票,這一記錄保持至今依舊未被超越。而代表民進黨參選的謝長廷僅獲得544萬票,與馬英九相差220萬票。如此之大的得票差距,與當年馬英九在選舉中,贏得臺灣島內各個年齡層次選民的認同與支援,有著密切的關聯。雖然,當年臺灣年輕族群投票踴躍度並不是很高,首次擁有投票權的“首投族”有接近一半的比率未參與投票。但馬英九依舊在年輕選票部分,遠遠超過民進黨的謝長廷。根據臺灣TVBS在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剛結束之後所做的民調顯示,20歲到29歲的年輕選民有62%把選票投給了馬英九,而其中20歲到23歲的“首投族”則有63%把票投給馬英九,投給謝長廷的只有33%。可以説,排除其他因素不計,單就得票率而言,國民黨當年在臺灣年輕族群中的支援率遠高於民進黨。

  然而時間拉到2012年,在該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馬英九擊敗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成功贏得連任。不過,選票差距卻從2008年的220萬票縮小至2012年的80萬票。在該次的“大選”中,馬英九在20歲到29歲的年輕選民中的支援度,雖然依然勝過民進黨的蔡英文,但是差距卻同樣大幅縮小,而在“首投族”得票率方面卻反而輸給了蔡英文。根據臺灣TVBS在該次選舉後所做的民調顯示,在20歲到29歲的年輕選民中,有45%把票投給了馬英九,投給蔡英文的則有37%,兩者差距8%,然而,2008年兩黨候選人在這一年齡段青年中的得票率差距卻是30%。另外,在“首投族”方面,馬英九甚至以37%的得票率輸給了蔡英文的49%。足見,經過短短的4年,國、民兩黨在臺灣年輕人的支援度方面已經開始呈現扭轉的態勢。

  時間再推後兩年,在2014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中,島內年輕族群的投票率已經大幅提升,根據臺灣智庫委託臺灣趨勢民調公司所做的民調顯示,20到29歲的臺灣年輕人投票率高達74%,而30到39歲的族群則有78.2%。而此次選舉國民黨慘敗,在全臺灣22個縣市中僅守住6席,民進黨則拿下13席,“北藍南綠”的傳統政黨格局被打破。根據臺灣趨勢民調的投票行為調查數據顯示,有77.7%的20到29歲年輕人對馬英九表示不滿意,30到39歲的則有74.7%。從內在的邏輯來分析,國民黨的青年認同危機已經劇烈化。

  再到今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僅拿下381萬票,以308萬的大幅選票差距敗給了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選舉選情相對較冷,投票率僅有66.27%,創下了199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直選以來的最低點。然而臺灣年輕族群的投票熱情反而十分高漲,但他們卻將大量選票再次投給了民進黨候選人。根據臺灣智庫民調公佈的民調顯示,20至29歲的年輕族群投票率高達74.5%,並且在20到39歲的族群中,有將近九成的人把票投給了民進黨的蔡英文,而支援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的卻不到一成。

  冰凍已非三尺 影響因子諸多

  國民黨從2008年獲得島內多數年輕族群的認同與支援,到現今反而陷入青年認同危機,背後影響因素可謂眾多,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層面思考。

  首先,在政黨文化方面,國民黨大佬文化根深蒂固,年輕世代出頭相對無望。國民黨作為“百年老店”,從建黨至今逐漸形成了排資論輩的大佬文化。在筆者看來,這種大佬文化與民進黨偏向派系共治的大佬文化不同,國民黨大佬文化體現在縱向等級方面,從資源分配以及位序排列中不難窺見,國民黨政黨文化類似于傳統大家長制的“威權體制”文化,權力分享排他性相對較強。由於等級相對森嚴,年輕世代想在短時間內“出頭”相對較難。此舉,在新的時空背景之下,不利於贏得島內年輕族群的認同。

  而少數能在較短時間內進入政治資源分享圈的年輕世代,多數要麼是“政治二代”,擁有深厚的家族政治背景作支撐;要麼必須得到“長官”關愛眼神,因受到賞識而迅速躥升。這些“年輕世代當權派”在其他未能因類似人生際遇而分享政治資源的島內年輕族群看來,他們並非因實力打拼而贏得機會,而是因家族背景乃至曲意逢迎和投機取巧而分享權力資源,這無疑會固化他們對國民黨的刻板印象。特別是去年無派系人馬班底的洪秀柱在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過程中,被硬生生拉下馬,更是加固了年輕族群對國民黨的不良觀感。

  其次,在年輕族群經營方面,國民黨長期經營較為不力。2008年民進黨大敗後,十分重視對島內年輕族群的經營。除了整合優化相關職能組織如民進黨青年部外,還不斷號召“青年入黨”,並與島內年輕族群密集展開對話,諸如舉辦青年座談及青年論壇等活動來加強與他們的互動,而且還將觸角滲透到島內高校,在不少大學校園裏設立所謂的“駐校代表”,將之當成民進黨“臺灣青年志工隊”的所謂“先鋒部隊”,加強對青年學生的經營,從而贏得他們的認同。此外,民進黨青年部還結合民進黨地方黨部,培訓民進黨青年部隊經營地方,等等。在2014年臺灣學生反服貿集會活動結束後,民進黨推動“三階段黨改”方案,加強並鞏固與臺灣年輕世代的聯結,等等。可以説,多年來民進黨在爭取島內年輕族群認同方面,著力甚深。

  而在國民黨方面,馬英九在當選國民黨主席後,于2006年設立以經營40歲以下學生青年為目標的國民黨青年團,並且青年團總團長在國民黨內的位階較高,除了一度是國民黨當然副主席外,現今也依然是當然中常委。與民進黨類似,國民黨青年團也在島內各地設立了分團,後來還成立網路部,創建了不少網路平臺,並且還曾時常主辦辯論賽來吸引島內年輕族群認同。另外,除了青年團外,國民黨還設有經營青年學生以外群體的青年部,並組織活動來爭取他們的支援。然而不管是國民黨青年團還是國民黨青年部,多年以來在島內年輕世代的經營方面成效卻十分不彰,可以説是遠遠遜色於民進黨。2014年島內學生反服貿集會活動後,國民黨意識到青年認同問題的嚴重性,除了密集開展與青年對話外,也開始準備從組織、文宣以及新媒體等部分入手進行黨務改革,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依舊不是十分明顯。

  此外,國民黨在選舉中的文宣策略也不利於吸引年輕族群認同。以2016選舉為例,73歲高齡的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為了拉近與年輕選民距離,拍攝了“泥巴”、“宋北北”等宣傳片,甚至在“刮鬍子”宣傳片中還稱自己是“新生小宋”等等。而民進黨也推出以年輕族群為訴求的催票宣傳片,比如“20歲去投票”等等。然而,國民黨在選舉最後階段卻力爭主打60後,在推出的催票宣傳片的最後,強調“我沒有做錯什麼”,“誰製造仇恨,誰才是壞人”。此一宣傳片引發島內年輕族群反彈,被貼上了暗批年輕人的標簽,增加了與年輕族群的疏離感。

  第三,當家深知“鹽米貴”,國民黨反成泄憤標的。持平而論,國民黨上臺期間,推動的各項改革從長期來看,對臺灣島內社會的發展總體而言“利大於弊”,然而改革必然會觸及部分團體的切身利益,由此便招致了較大的反彈。加之,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大環境的影響,屬於“潛碟”型的臺灣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得到了凸顯,連帶影響了島內就業、薪資、福利、消費等等各個層面。臺灣民眾尤其是島內年輕族群積怨頗深,並且在反對陣營的刻意挑撥煽動之下,臺灣當局成為民怨怒火發泄的對象。一些以年輕族群為主體的民進黨外圍團體,常常與綠營政客一唱一和、分進合擊發起街頭抗爭運動,將矛頭對向了國民黨當局。

  枯木再逢春 老幹如何發新枝?

  遭遇青年認同危機,國民黨如何重新贏得這群未來將在臺灣島內社會各個領域扮演重要角色的群體的認同呢?筆者認為,當下島內年輕族群的群體意識在歷經時間洗禮及現實磨練之後,趨向相對理性與務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過,就目前而言,國民黨不妨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進行改革。

  首先,旗鼓要重整,大佬文化要祛除。臺灣立法機構前副責任人洪秀柱于日前順利當選國民黨新任黨主席,國民黨進入洪秀柱時代。相對而言,一向個性犀利無派系背景的洪秀柱給島內年輕族群的觀感並非很差,國民黨在她的主導下,對於重新贏得年輕族群的認同事實上是一個不錯的契機。並且,國民黨眾多大佬及地方派系在近幾次的選舉中遭到重創,正處於刮骨療傷和沉潛隱退階段。這使得國民黨中央處於大佬及地方派系權力相對“真空”,或者説至少在臺面上,採取了隔岸觀火的狀態。此舉無疑留給了洪秀柱大刀闊斧進行黨務革新的空間,同時也提供了國民黨祛除大佬文化刻板印象的時機。

  其次,世代要更替,紮根要向下。蔡英文在擔任民進黨主席期間,曾利用“世代更替”策略助攻其在民進黨內擺脫派系大佬在臺面上“干政”的局面,此舉或許也可成為洪秀柱革新國民黨面貌的借鑒議題。在洪秀柱的主導下,完全可以利用一年多的任期,為國民黨內年輕世代創造更多的發揮空間,並力爭營造出“世代更替”已成為近期國民黨內不可逆轉的發展態勢。另外,在洪秀柱的主導下,國民黨可以借此契機向下紮根,在全臺灣各地方黨部培育新的接班梯隊,進行在地耕耘與經營,從而為今後的選舉培養後備人才。

  再次,黨務要革新,經營策略要檢討。從實際反應來看,國民黨先前準備推動的黨務改革方案,事實證明並不成功。國民黨青年團及青年部等相關部門在經營島內年輕族群的部分也被證明成效不彰。因此,接下來要談國民黨黨務改革,或許相關職能部門需先進行自我檢討。此前,國民黨青年團等相關人員吹響改革號角時,被外界質疑其正當性有問題,便是有力的證明。

  最後,病急勿亂投醫,核心價值須堅守。前不久,國民黨青年組建“草協聯盟”,呼籲國民黨採取“本土化”策略,甚至要將黨名“去中國化”,此舉引發不少國民黨支援者批判不已。國民黨現今確實處境不佳,但如果因此而病急亂投醫,自我“閹割”,喪失必須堅守的“核心價值”,那麼,以後的出路想必不會更好。因此,在筆者看來,國民黨在系列黨務改革的過程中,可大破大立,也應堅守基本的“核心價值”。(作者楊昆福,媒體人,原文載于《臺海》雜誌第118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