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學者:如何看待新媒體時代下兩岸青年交流

2016年03月24日 07: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3月24日南寧訊 (記者 李傑)全國臺灣研究會22日在南寧舉辦了第八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新媒體”與“青年”成為學者討論的熱點詞彙,學者們認為,借助自媒體青年可以零成本的發表意見,並通過不斷擴散的影響進行宣傳,但自媒體帶來的激情往往持續時間較短,青年遇到非常時期或非常議題時參與積極性會極度高漲,甚至會參雜著功利和盲目的心理,使自媒體交流附帶了強烈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助理教授邵軒磊指出,微博、微信、臉譜、Youtube、貼吧、論壇/PTT等自媒體平臺在資訊傳播中無疑發揮著巨大的催化作用,網路的匿名性使得參與者暢所欲言,往往成為極端主義的溫床。目前臺灣、大陸上網人口分別佔總人口的80.3%(約1883萬人)、近50%(約6.32億人),網路論壇對輿情具有相當代表能力。新媒體用戶們已經不是以往網路宅男的社會邊緣人形象,而是實際影響兩岸的政治經濟狀態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邵軒磊還指出,臺灣自2000年代媒體環境開放以來,媒體亂象逐年加劇,為人詬病。傳統媒體也被藍綠雙方各自歸類,中立性、可信度受到普遍懷疑。隨著2014年11月選舉結果呈現“電視廣告”效果不及“網路帶風向”的現象,所謂的“網軍”成為顯學,而政治人物、團體也更加重視新媒體,新媒體具有快速傳播、情緒激化兩個特點,開展新媒體的兩岸關係研究,極具迫切性。

  廣西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毛怡彬表示,自媒體所傳播的資訊往往十分零碎,片面追求“短平快”以及搏人眼球的轟動效應,因此很難對某個重大事件展開完整系統的論述,很多參與者所發佈的資訊均源自於內容高度濃縮、客觀性嚴重不足的“懶人包”。

  毛怡彬還指出,自媒體用戶通常並未接受過良好的新聞從業訓練,也較少受到新聞基本原則和從業道德的約束,使得其所採集和傳播資訊的品質往往缺乏保證,而網路意見領袖的個人態度對議題的産生影響甚至會超過官方媒體的聲音。在這種缺乏合理引導和有效監管的環境下,兩岸青年的自媒體行為處於一種“脫韁”狀態,固然在交流的深度與廣度有著長足的拓展,同時存在的摩擦擴大、衝突加劇的可能,值得深思。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法律研究所所長季燁表示,與傳統媒體相比,網路新媒體具有使用門檻低、傳播速度快、覆蓋範圍廣等特點。網路新媒體的普及為臺灣青年政治參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青年人開始更為積極自主地使用網路新媒體,作為社會運動的新的動員媒介。另一方面,青年人還善於利用新媒體作為其社會運動的宣傳平臺,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

  季燁還指出,島內政治人物也順應發展,進行了選舉策略的轉換,出現了從傳統的面對面的“悲情”動員到新興的基於網路的“快樂”選舉的模式轉變,其核心便是瞄準青年人這一龐大人口數量的特殊群體。這種轉變發端于上個世紀90年代的臺北都市型選舉,但因網際網路技術尚不發達而未行程規模。新世紀以來,這種轉變的節奏明顯加快。

  與會學者們認為,新媒體本無對錯,它只是為使用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交流方式,無論未來新媒體對兩岸關係産生怎樣的影響,其根本都是人為使然。在新媒體環境下,兩岸應充分重視新媒體的作用,完善頂層設計,加強自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建設,合理引導和監管自媒體行為,構建和諧、穩定的兩岸關係。(完)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