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未來如何合作考驗國、親兩黨智慧

2016年01月27日 08: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親民黨在此次臺灣“立委”選舉中獲得三席“立委”,可在“立法院”組成黨團,參與“法案”協商、獨立發聲,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親民黨被視為泛藍陣營一員,但過去這些年與國民黨漸行漸遠,如今國民黨在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委”選舉中慘敗,將淪為在野黨,未來國親兩黨能否化解恩怨、共同監督民進黨是值得觀察的焦點。

  評論摘編如下: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第四度參加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第四度落敗。表面看,宋楚瑜又輸了,但實際上“他贏了”。在宋楚瑜“母雞帶小雞”的效應下,親民黨在“立委”選舉中獲得三席“立委”,可在“立法院”組成黨團,參與“法案”協商、獨立發聲,不至於泡沫化。在投票前一天,親民黨高層坦承以目前親民黨的實力,“贏得‘大選’是奇跡”。

  可見,宋楚瑜當初參選的主要目的其實是要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保住親民黨在“立法院”的命脈,讓親民黨得以繼續在臺灣政壇生存。親民黨被視為泛藍陣營一員,但過去這些年與國民黨漸行漸遠,如今國民黨在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委”選舉中慘敗,將淪為在野黨,未來國親兩黨能否化解恩怨、共同監督民進黨是值得觀察的焦點。

  四年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宋楚瑜得票36萬多張,得票率僅有2.76%,但這次獲得157萬多票,是上次的4倍多,得票率大幅上升至12.83%。雖然區域“立委”全軍覆沒,但由於得到6.5%的政黨票,即跨過5%的門票,而獲得分配三席不分區“立委”,成為“立法院”民進黨、國民黨、時代力量之後的第四大政黨。親民黨票源大幅增加,顯然是吸收了不少國民黨支援者的票源。

  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泛藍選民“棄宋保馬”,導致宋楚瑜的得票率不到三個百分點,但今年泛藍選民因不滿國民黨施政,決心以選票狠狠教訓國民黨,因而沒有操作“棄保”,一些藍軍票源遂流向橘營,加之部分中間選票對國民黨有怨言,但又擔心民進黨無法處理兩岸關係,也轉而支援宋楚瑜和親民黨。

  宋楚瑜成功地把島內社會對國民黨的不滿情緒轉化為支援親民黨的選票,不愧是“大內高手”。如今選舉結束,未來親民黨在臺灣政壇扮演的角色成為新的焦點。該黨于2000年成立時曾風光一時,在2001年“立委”選舉贏得46席,但自2008年“立委”選舉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後,小黨的生存空間頓時縮減,這幾屆“立委”選舉也只是勉強保住三席“立委”。儘管親民黨的聲勢大不如從前,但起碼能在“立法院”成立黨團,起到“關鍵少數”的作用。尤其國民黨在這屆“立委”選舉中只拿到38席、不足“立法院”席次的三分之一,在政治光譜綠大於藍的“立法院”裏,更需要親民黨的合作和支援。

  然而,過去這些年國、親兩黨的“新仇舊恨”始終未能化解,導致兩黨“貌離神離”,親民黨“立委”在馬英九執政期間亦並未與國民黨同聲同氣。接下來這幾年國、親同為在野黨,若能“一笑泯恩怨”,重新整合泛藍力量,雖然在“立法院”的席次仍不敵泛綠,但仍可成為與民進黨抗衡的政治勢力。

  宋楚瑜早年與國民黨內重量級人士結下嫌隙,但俗話説“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當國、親都面臨民進黨這個共同的對手時,也就有了共同的利益,能否結成同盟、站在同一陣線,還要看國、親黨魁的政治智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