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平:國民黨改革不該寄望于“更名”

2016-01-26 08: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國民黨檢討改革的浪潮中,有人在黨名上做起文章,欲取消“中國國民黨”的“中國”二字,華廣網25日刊載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文章指出,此舉實在是本末倒置,讓人匪夷所思。國民黨千萬不要因一時的失敗,就亂了方寸,甚至在黨名這種枝節上纏鬥,如此正中了綠營下懷。

  全文內容如下:

  國民黨選舉大敗後,黨主席朱立倫辭職以示負責。近期圍繞著接替人選,黨內暗潮洶湧、鬥爭激烈,各股政治勢力紛紛提出改革主張,借此在黨主席補選中搶佔有利位置。大敗後的國民黨確需好好檢討,銳意改革,才有可能浴火重生、東山再起。然而在這股浪潮中,卻有人在黨名上做起了文章,欲“去中國化”,取消“中國國民黨”的“中國”二字,似乎國民黨大敗是敗在了黨名,實在是本末倒置,讓人匪夷所思。

  國民黨的大敗,原因是多方面的。重點包括施政績效不佳,執政環境惡劣,社會問題突出,食安問題不斷,嚴重損及民眾身心健康;經濟成長緩慢,投資消費疲弱,薪資倒退,物價上漲,失業率居高不下,貧富差距拉大,民眾無感現象嚴重,不滿情緒高漲;黨內矛盾鬥爭複雜激烈,派系林立,“內鬥內行”的痼疾幾無改變,幾年前的“馬王之爭”影響如影相隨,國民黨中央與地方組織脫節,“府”、“院”、黨間缺乏合作、協調,整合不力,團結狀況差,凝聚力不足;國民黨的自身建設問題重重,因循守舊,論資排輩,“世代交替”只是口號,黨政幹部年齡普遍老化,青年人的培養任用不足。當然還有其他諸多因素,如候選人的形象及競爭力、選舉的策略與動員手段、議題的把握與主導、對年輕人特別是“首投族”的爭取工作等,國民黨都不及對手,敗選在所難免。國民黨的改革,應從這些方面多找原因,尋求解決之道,這才有利於未來的再起與發展。

  少數人拋出改變國民黨黨名的提議,將之作為檢討敗選的一項重大改革,是根本沒有看到敗選的本質原因。從國民黨這些年來的發展看,改不改黨名與發展沒有必然關係,不改黨名照樣能夠東山再起,重新執政。200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出現分裂,使得民進黨漁翁得利,上臺執政,進入發展低谷的國民黨並未因此氣餒,更沒有因此更改黨名,而是經過八年的沉潛與不懈努力,終於于2008年重新奪回執政權。

  國民黨這次雖然慘敗,但仍為臺灣的第二大政黨,樹大根深,有較健全的組織體系,黨員數居各黨第一;藍營的基本盤並沒有崩盤,“國會”仍有30余席,仍是監督、制衡民進黨的最有力力量。未來只要痛定思痛,從這次敗選中汲取教訓,勇於改革,找準發展方向,再起只是時間問題。千萬不要因一時的失敗,就亂了方寸,甚至在黨名這種枝節上纏鬥,如此正中了綠營下懷。前“立委”邱毅一針見血地指出,更改黨名這根本是當初的李登輝路線,若國民黨走上李登輝路線,便“臺聯化”了。(本文作者為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