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國民黨為何失敗?臺經濟復蘇緩慢

2016年01月20日 10: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國民黨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和“立委”選舉中雙雙落敗,香港《大公報》今日刊載評論分析原因指出,臺灣經濟復蘇緩慢是導致國民黨失去人心的主要原因則是不少人的共識。這些年民眾未能感受到經濟成果,國民黨也只能黯然下臺,國民黨雖然接連在“九合一”地方選舉和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遭到重創,但如果能認真反省、徹底改革,未來不無翻身之日。

  評論摘編如下:

  國民黨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和“立委”選舉中雙雙落敗,是意料之中事;但國民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朱立倫獲得381萬多票,比對手民進黨蔡英文的689萬多票少了300多萬票,國民黨立委席次只有35席,比民進黨的68席少了33席,差距如此之大,出乎意料之外。

  島內輿論對國民黨慘敗的原因眾説紛紜,但認為臺灣經濟復蘇緩慢是導致國民黨失去人心的主要原因則是不少人的共識。8年前臺灣選民把弊案纏身、政績乏善可陳的民進黨陳水扁當局趕下臺,期待重新執政的國民黨能推動臺灣經濟發展,但這些年民眾未能感受到經濟成果,國民黨也只能黯然下臺。

  國民黨“雙敗”早在2014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已見端倪。國民黨原本掌握15個縣市,但最後只守住6個縣市,尤其失去了長期被視為藍營大本營的大臺北地區的臺北市、桃園市、基隆市等,這次國民黨同時失去執政權和“立法院”多數黨地位,不過是“九合一”選舉的“翻版”。當時曾有人認為,選舉會有“鐘擺效應”,因選民不願看到一黨長期獨大,所以這次敗選的政黨下次較易收復失地,這意味著國民黨雖然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但有可能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翻身。

  如今看來,“鐘擺效應”完全沒有發生。可見,選民怨氣未消。值得關注的是,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上次參加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僅有2.7%的得票率,這次得票率竟大幅增至12.8%,看來泛藍有不少選票流到親民黨。

  這幾年臺灣經濟表現不佳,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國際經濟景氣低迷,接連爆發金融海嘯、美債危機、歐債危機,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也難獨善其身;另一方面,臺灣自身經濟競爭力不足、産業失衡也是重要原因。島內産業過度集中在電子、資訊領域,雖然國民黨政府這幾年不斷宣示要改善産業結構,但相關舉措未見明顯效應。

  而與此同時,與臺灣出口産品高度重疊的韓國不斷提升競爭力和開拓海外市場,也搶去臺灣廠商不少訂單。所以,臺灣雖然擁有兩岸經貿交流、互通的優勢,但在産業結構不平衡、週邊貿易條件轉壞之下,使這一優勢無法充分發揮。而在經濟不景的情況下,國民黨政府實施“油電雙漲”、刪減退休公務員福利等政策,雖然大方向正確,但因時機不對,難免招致批評。也正因經濟發展緩慢,年輕人低薪現象未能有效改善,國民黨因而難以開拓首投族的票源。

  馬英九團隊未能處理好與“立法院長”王金平及黨籍“立委”的關係,也是造成國民黨施政困難的重要因素。馬王二人早在2007年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就種下心結,馬英九上臺後,兩人也是貌合神離,而“王金平關説司法案”的爭議也加深了馬王之間的間隙,加之馬團隊與黨籍“立委”未能有效溝通,因而馬當局提出的政策及法案因未能得到黨籍“立委”的大力支援而無法推動。服貿便是典型例子。國民黨“立委”在“立法院”佔多數席次,服貿竟然簽署兩年多了還無法在“立法院”通過生效。

  此外,國民黨當局的文宣系統失效,導致社會輿論,尤其網路話語權,幾乎被“綠化”,也影響了國民黨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有國民黨人就抱怨,十個政論節目有九個都在批評國民黨。

  俗話説“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國民黨雖然接連在“九合一”地方選舉和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遭到重創,但如果能認真反省、徹底改革,未來不無翻身之日。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