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迷失在恐懼霧霾中的臺灣出路何在

2016年01月12日 10: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月號發表社論《迷失在恐懼霧霾中的臺灣出路何在》,文章強調:“恐懼心理一旦産生,便不會自行停止,它會按照自身的邏輯發展。社會心理恐懼會不斷迴圈,首先是過度誇張的想像,虛構最壞的結果;如果此時社會不予矯正,反而予以蠱惑的話,其後果將更為嚴重,‘末日症候群’即是代表。其次,是恐懼心理會自動開啟更多對於現實的負面認知,開始扭曲事實。第三,是作出與理性完全不相符的錯誤選擇。臺灣社會的恐懼病態,完全符合上述心理疾病的特徵,這種病態的社會反映,導致今天臺灣社會出現集體非理性的政治行為,也是不足為奇的。”文章內容如下:

  2016年到來了,對於臺灣民眾而言,這是一個令人忐忑不安的年份,既有期待,也有茫然和無奈,更多的是不確定感。的確,本月臺灣就將選出新的領導人。這位新領導人及其政黨能夠像他們在競選綱領中所言帶領臺灣走出經濟社會困頓的悶局,走向一條全新的光明大道嗎?恐怕除了少數涉世不深、完全沒有經濟社會民生概念的學生之外,沒有人能肯定地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眼下的情勢很清楚,在野的民進黨和它推出的候選人的民調大大高於執政黨推出的候選人,臺灣社會的一場重大變局將不可避免。

  在一個正常社會,選舉制度下政黨輪替本屬平常事,不需要民眾如此揪心。但臺灣的情形不同,臺灣不是一個國際社會公認的主權獨立國家,它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有著極其密切而複雜的政治經濟社會關係。這種關係投射到島內,形成了島內政治的最大問題——“統獨”之爭。臺灣當下執政的國民黨通過與大陸達成“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奠定了兩岸合作的政治基礎。由此,為臺海帶來長達20餘年的和平穩定,兩岸關係更在最近8年裏步入和平發展期。和平發展促進了兩岸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融合,8年來為臺灣帶來數千億美元的和平紅利,可謂成果豐碩。

  而現在選情佔優、即將上臺的民進黨雖然不反對和平發展,但其政治主張卻是追求臺灣“獨立”,反對“九二共識”。因此,雖然其候選人主張“維持兩岸現狀”,但在不認同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兩岸同屬一中”的情況下,肯定不會獲得大陸的認可,兩岸關係勢必進入動蕩不安的局勢中。屆時,不僅和平發展成泡影,喪失和平紅利,嚴重依賴大陸的臺灣經濟也將大受影響,社會將面臨衰退和失業潮的嚴重動蕩中。更為嚴重的是,兩岸不僅將重回僵持對抗期,甚至可能在新上臺的政黨強力推行其“臺獨”主張、修改臺灣法律,實現法理“臺獨”的情況下,不排除兩岸將陷入戰爭的終極狀態。

  稍有理性的人們,對這種前景都會不寒而慄。那麼,為何還有許多臺灣民眾會選擇支援主張“臺獨”的反對黨候選人作為臺灣的領導人呢?是臺灣民眾集體失智、為了虛幻的政治理念和目標可以不顧一切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準確分析其中緣由,對於未來有針對性地對症下方,處理好臺灣的政治社會問題,做好爭取臺灣民眾的工作,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

  兩岸的專家學者們對於兩岸關係、特別是島內政治氣候的變化,自2014年春“太陽花學運”和年底的縣市長選舉結果,做了大量分析。其中提到的國民黨執政不力,經濟發展緩慢;和平發展紅利未能惠及臺灣社會各階層,社會矛盾凸顯;國民黨放棄基層組織的建設與整合,基層損毀喪失;國民黨會做不會説,喪失話語權和論述力,失去發展方向;而民進黨則大肆歪曲兩岸和平發展成果,渲染馬當局的失誤,擾亂民眾的視聽等等。這些分析都沒錯,但仍舊無法説明,為何臺灣民眾對兩岸和平發展的支援度高達7成以上卻不支援主張和平發展的政黨?

  看來影響臺灣民眾政治行為的還有其他重要原因。臺灣學者楊開煌指出,臺灣社會目前存在嚴重的集體焦慮感,“這個焦慮源自於臺灣聲稱自己是主權國家,但在國際上卻不是;而經濟上離不開大陸,政治上又要與它對抗;第三,國際對中國大陸的評價與臺灣對大陸的評價,存在巨大落差。在這三個落差中,臺灣人不知道中國將繼續崛起發展,還是將要崩潰?而無論大陸將繼續發展或是崩潰,對臺灣都是不安。”大陸著名學者章念馳則認為,“兩岸相互融合步伐大大加快,讓‘臺獨’感到恐懼,讓希望‘維持現狀’民眾感到不安,一種‘拒統反中’意識有所抬頭”。

  這就對了。希望“維持現狀”是當前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但這種主流民意卻對大陸的快速發展感到心驚,對兩岸通過和平發展快速融合感到憂心,對自己的前途擔心,在臺灣社會對大陸的資訊充斥著片面、歪曲、負面為主的情形下,他們對大陸的印象還停留在上個世紀8、90年代,甚至是文革時代;長期的反共教育形成他們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模式,臺灣當局長期持續的對“一國兩制”的醜化、污名化,使他們帶有與生俱來的“恐共”心理,他們擔心被大陸吞併、“被統”,失去今天現有的生活。心理學家對恐懼心理做了如此描述:“人們感受到威脅時,如果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或沒有資源解決,便會産生憂慮、苦惱的感覺。”於是一種介乎集體焦慮、恐懼的心理蔓延開來,“反中拒統”是其政治表像,而“小確幸”的生活口號則是社會大眾對害怕失去現有生活的無奈反應。

  恐懼心理一旦産生,便不會自行停止,它會按照自身的邏輯發展。社會心理恐懼會不斷迴圈,首先是過度誇張的想像,虛構最壞的結果;如果此時社會不予矯正,反而予以蠱惑的話,其後果將更為嚴重,“末日症候群”即是代表。其次,是恐懼心理會自動開啟更多對於現實的負面認知,開始扭曲事實。第三,是作出與理性完全不相符的錯誤選擇。臺灣社會的恐懼病態,完全符合上述心理疾病的特徵,這種病態的社會反映,導致今天臺灣社會出現集體非理性的政治行為,也是不足為奇的。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氣候的變幻使人目眩,但環境的變化終究會回歸自然,天風一吹,太陽普照,頓時雲霽霧散。社會心理疾病的治療也是如此,只要擺明事實真相,讓民眾嘗到錯誤選擇帶來的後果,自然就會作出對比,謊言也就不請自去了。歷史每每證明,誰要是以為民眾是傻瓜,可以永遠欺蒙,誰自己就是最大的傻瓜,必將遭到民眾唾棄!殷鑒不遠,臺灣的政黨和政治人物,對此需深思。

  我們相信,臺灣終會走出恐懼的霧霾,重拾理想和自信,走上兩岸融合、共同實現民族復興的光明大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