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小黨的“戰國時代”誰主沉浮?

2016年01月12日 09:18: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18個政黨爭取政黨票、28個政黨力爭臺“立法院”入場券——將於1月16日與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同日登場的“立委”選舉,小黨紛立,“烽火連天”、“群雄並起”等詞頻頻登上媒體版面。其中聲勢最旺的“時代力量”甚至被傳選後將躍升為第三大黨,民進黨更預估時代力量可能達到7席以上的實力,包括蔡英文、陳建仁在內的民進黨人士都開始四處賣力呼喊“不要配票,集中選票,一定要投給民進黨”!

  小黨們的“戰國時代”已然開啟,那麼,是什麼打破了長期由國民黨與民進黨主導的臺灣政治生態?又是什麼造就了當前臺灣歷史上最波詭雲譎的選情?

  首先,臺灣民眾對主流政黨的不滿,是小黨們能夠如此“鬧騰”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馬英九在2008年以壓倒性勝利當選,並在2012年成功連任,但其施政滿意度卻逐年下滑。同時,民進黨諸多“為反對而反對”的行徑以及其兩岸政策的模棱兩可,也令其並未完全接收到那些不滿國民黨的選票。

  其次,與藍綠兩大黨為爭取中間選民的左右搖擺相比,小黨的立場更加鮮明,更容易獲得特定選民的認可。以民進黨來説,其將路線稍向中間靠攏,後果便是:空出來的選票將被“時代力量”、社民黨等“極獨”的第三勢力小黨所接收。這些小黨都是旗幟鮮明的“臺獨”政黨。此外,“中華統一促進黨”是臺灣促統政黨,也是公開支援“一國兩制”的政黨;新黨旗幟鮮明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主張發展兩岸關係;“民國黨”自稱承繼孫中山的理念,都是旗幟鮮明、立場堅定。

  最後,島內社會氛圍對藍綠惡鬥已厭惡至極,在民眾對常規的政黨政治越來越疏遠之下,小黨廣泛提名候選人也就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2014年底,柯文哲以“素人”之身擊敗出身政治世家的國民黨參選人連勝文,成為臺北市首任無黨籍市長,就是這股民意的最有利佐證。此次選舉中組成“信心希望聯盟”的前國民黨“立委”雷倩即自信地認為:這次有不少選民要跳出藍綠成為獨立選民,不以藍綠投票,而是看政見,因此足夠撐起小黨進“國會”。

  究竟會有多少藍綠兩大黨的票釋放出來?又會有多少小黨在這場群雄混戰的“戰國時代”中成就霸業?2016年初這場即將決定臺灣未來四年甚至八年命運的選舉,或許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只是,從這場混戰中勝出的到底是真英雄,還是偽君子,尚有待臺灣民眾未來的逐一檢驗。(蕭青,資深媒體人,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