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第三勢力能否走出自己的路

2015年06月23日 14: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2日社論指出:為抗議“修憲”沒有成果,臺灣自命為第三勢力的“島國前進”、“公民憲政推動聯盟”等團體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抗議。與此同時,民進黨宣佈“禮讓”11個選區給第三勢力參選人,另保留5選區將與臺聯黨等協商;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泛藍第三勢力”的親民黨傳出與民進黨密會,民進黨並決定在臺北市南港內湖區“不提名”,以“禮讓”親民黨的黃珊珊。另一方面,爭取民進黨臺中市豐原選區徵召未遂的名嘴徐永明,失望之餘,昨天宣佈轉而投入第三勢力“時代力量”,協助該黨的政策規劃。

  第三勢力最近在臺灣政壇活躍演出,讓人目不暇給。其中雖然不乏新的面孔,但觀察他們在政治上的合縱連橫、權力交易、乃至標簽更換,使用的仍是傳統手法,且多半未脫“非藍即綠”之框架,或者只是在既有政黨左右側翼的角色挪移,而鮮少在立場或精神上表現出明顯的區隔。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第三勢力能否走出自己的路,他們能不能變成民眾真正想要的第三勢力,皆有待觀察。

  社會大眾對於臺灣十幾年來的藍綠惡鬥,顯然是厭惡已極;尤其,近年臺灣經濟日漸下坡,正是受政治無限對峙之拖累所致。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無不渴望藍綠之間能出現一股新的力量,在藍綠之間扮演關鍵的緩衝、制衡、區隔、或仲裁角色,使得政局不致長期內耗無解,或一直往某個扭曲的方向傾斜。“第三勢力”一詞之興起,正是這種社會期待下的産物。

  然而,觀察現有打著第三勢力旗號的黨派或團體,卻又無法跳脫藍綠的框架。舉例而言,臺聯黨被納入民進黨的結盟對象,固不足為奇;但若連“親民黨”都參與密會,被綠營列為戰略圖上的禮讓棋子,這種結盟關係便顯得吊詭。此外,首次參選的“社民黨”,對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有更清晰的思考,但它和“時代力量”都是林義雄扶植的新政黨,雖然打著“第三勢力”的旗幟,卻都必須仰賴民進黨的禮讓和整合才能敲定選區。如此一來,其政黨的獨立性不免受到質疑,又如何稱得上“跨越藍綠”呢?

  值得觀察的是,民進黨對2016年“完全執政”充滿雄心,因此,所有現任“立委”及具有實力的地方人物幾乎寸土不讓;在這種情況下,綠營與第三勢力的協調便變得高度緊張。稍早,林義雄曾以“愚蠢”、“混帳”等惡言抨擊民進黨的提名制度,徐永明則公開指責蔡英文承諾徵召卻言而無信,都反映出彼此結盟時的現實困境。有趣的是,林義雄在發表批綠談話後,卻遭到“第三勢力”切割,謂其言論不足代表第三勢力。取而代之的,是類似黃國昌發表的“支援理念相近者”之論調。在朝野“修憲”失敗後,若干太陽花學運要角分率不同團體向國民黨丟雞蛋,也暴露了“第三勢力”是民進黨側翼的事實。

  觀察親民黨所代表的另一種“第三勢力”的動向,則更耐人尋味。宋楚瑜一方面不斷對外宣稱,他將在8月決定“是否參選總統”;另一方面,卻傳出親民黨與民進黨密會,商談“立委”合作的消息。這種兩面手法,等於一方面意圖從國民黨手中挖取選票,另一方面卻又私下跟民進黨談交易;表面上告訴選民親民黨“要走自己的路”,實際上是“雙重依附”,令人難以茍同。

  綜觀這些“第三勢力”,不論是林義雄的老羞成怒,或黃國昌唾面自幹,甚至如宋楚瑜的左右逢源,恐怕均非民眾所期待的第三勢力,也不是經營“第三勢力”的健康心態。試想,如果一個政黨或政治勢力的發展存亡,竟要靠其他政黨的禮讓、施捨、暗助,還有自主性可言嗎?包括社運界在內,也一直是人才濟濟,但當社運領袖跨進政治領域,往往不知不覺變成綠營的附庸,也失去自己的道德高度。以“割闌尾運動”為例,從頭到尾僅針對“藍委”而發,其立場可知。

  臺灣第三勢力要走出自己的路,必須有“超越藍綠”的自許,才能吸引選民支援。若只求依附在藍綠之下,走不出自己的路,終究將淪為政治的配角或打手,遭選民識破而淘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